打破“唯GDP論英雄”需要新的量化指標

時間:2013-07-01 16:03   來源:北京青年報

  “為了對抗強大的GDP政績觀,新的政績評價體系必須把民生改善、社會進步、生態效益等重要的考核內容,從抽象的概念變成一個個具體的可比對的客觀標準。只有這種量化的、可執行的評價標準,才能有效影響各級政府的施政行為,真正改變各級政府的政績觀。”

  全國組織工作會議日前在京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出席會議併發表重要講話。他強調,要改進幹部考核方法手段,既看發展又看基礎,既看顯績又看潛績,把民生改善、社會進步、生態效益等指標和實績作為重要考核內容,再也不能簡單以國內生産總值增長率來論英雄了。

  幹部考核以及選拔任用問題,是關係民心、關乎發展的重大問題。啟動更為全面、科學的“選官”模式,改變“唯GDP論英雄”的評價方式,也是被討論多年的話題。當下,中國經濟在經過多年高速發展後,由於長期受“GDP指揮棒”影響,只顧經濟增長,不顧環境保護。目前大氣、水質、土壤等污染問題日益突出,同時,在社會經濟長期快速發展中,積累了各類社會矛盾和民生問題。改進幹部考核手段,幫助各級政府樹立可持續發展的政績觀,已成為解決日益嚴峻的環境難題和民生改善的重要抓手。

  長期以來,國內生産總值增長率(GDP)之所以會成為地方官員升遷考核的指揮棒,是因為GDP指標是最直接、最易量化的考核指標。在GDP主導的考核機制下,一些地方政府大搞形象工程、政績工程,以大量基礎設施投資拉動GDP數字增長,在大拆大建之下,群眾利益經常成為所謂地方發展的犧牲品。在GDP這根魔棒的指揮下,不斷催生瘋狂的“壯舉”——“十二五”時期,中央政府確定的年均經濟增速是7%,5年下來總的增速是40%,但全國共有9個省區提出了GDP總量和每人平均GDP翻一番的目標。為了拉動GDP增長,高污染、高能耗的重化工産業就成為許多地方政府的首選,一些地方政府也是振振有詞,“經濟不發展,還説什麼改善民生?”

  隨著整個社會發展水準的提高,目前大張旗鼓地以GDP作為政績考核目標的地方政府部門已不多見。但是,不這麼説不等於不這麼做,在真金白銀面前,地方政府通常是難擋誘惑。不管是高耗能、高污染的“黑色GDP”,還是以生命換來的“帶血GDP”,這些GDP確實為地方政府帶來了財政收入和一些就業機會。這也是一些地方政府對GDP孜孜追求的原因。但是,以追求GDP增長為特徵的低水準經濟社會發展模式,註定是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發展。中國單位GDP的能耗,2010年是世界平均水準的2.2倍,這説明我國經濟發展的品質和效益遠低於世界平均水準。低水準的經濟發展必定會降低居民幸福感,破壞生態環境。

  改進幹部考核方法手段、建立新的政績評價標準,是幹部選拔任用問題,更是關係中國未來社會發展方式的重大現實問題。為了對抗強大的GDP政績觀,新的政績評價體系必須把民生改善、社會進步、生態效益等重要的考核內容,從抽象的概念變成一個個具體的可比對的客觀標準。只有這種量化的、可執行的評價標準,才能有效影響各級政府的施政行為,真正改變各級政府的政績觀。

  單位産值的能耗可以量化進入政績評價體系,大氣、水質、土壤污染程度可以量化,居民的幸福感也應該量化。每個人對幸福都有自己不同理解和感受,但通常而言,居民的“幸福”與解決社會保障、高房價、上學難和看病難等問題密切相關,這些問題是否解決,也可以量化為客觀指標。同時,居民的主觀感受也應該在考核系統中有所體現。新的政績評價指標應該涵蓋社會民生、環境保護的各個方面,以客觀、詳細指標指導地方政府改變執政理念,把社會公平、可持續發展放在與GDP增長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