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85後教授”,別光“羨慕嫉妒恨”

時間:2013-05-21 10:21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公眾應少一些狂熱的“捧殺”,多一些客觀理性的思考,給出足夠寬容的環境,讓人才一步步自然成長

  武漢大學85後教授鄧鶴翔近日成為新聞熱點人物。據武大網站上的師資簡介,生於1985年4月的鄧鶴翔不久前剛被引入武漢大學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成為該校最年輕的教授。他曾三次參與完成美國能源部重大項目,兩度以第一作者身份在《科學》發表文章。

  絕對的年齡優勢、算得上英俊的相貌、漂亮得幾乎找不出一絲瑕疵的履歷,讓網友們高呼“羨慕嫉妒恨”,讓一些苦苦奮鬥的凡夫俗子心中著實五味雜陳。有人調侃説,“學霸也可以高富帥”“聰明未必絕頂”,還有人自嘲説“同是85後,我博士還沒畢業呢”。是的,在“80後甚至90後年輕官二代身居高位”等新聞讓人憤憤不平的同時,“教授”——這一公認需要學識和時間積澱才能産生的尊稱,也在逐漸打破人們的定式思維。不禿頂、不憔悴,這似乎不符合苦苦熬到教授的外在形象標準。

  俗話説“自古英雄出少年”,在受到媒體和公眾關注的80後教授中,鄧鶴翔的成功並非先例和個案。且看2012年,80後海歸袁荃率先成為武大化院最年輕女教授,中科大85後副教授方璐更以其清純可人的學士服照片躥紅網路,更有中南大學的一名本科生劉路因破解“西塔潘猜想”,被破格聘請為正教授級研究員,創造了中國最年輕教授的紀錄而獲得“2012中國科學年度新聞人物”。

  如果審視這類“天才少年”近乎完美的履歷,除了不可多得的機遇,我們還能看見那一步一個腳印的一絲不茍。同樣起點、同等時間,為何他們就能實現一步步的飛躍,達到常人不可企及之處?我們容易看見的是光環和成就,容易忽略的是背後的辛勞和痛楚。但也正因為這光環太耀眼,有好事者或許就能總結出這非凡成功背後的“秘密”:海歸背景、國際前沿的研究領域、千人計劃項目,似乎只要具備了這些元素,即使不成為天才少年,也難保不成為象牙塔裏冉冉升起的新星。

  撇開不公平的因素和現實社會的弊病,公眾最在乎其實不是年齡,在乎的是教授評選的程式是否公平,這類天才少年是否有著和其履歷相匹配的學術和教研能力,其品德又是否能為人師表、教書育人。因為嚴格意義上的教授,除了學術水準優異,還必須具備一定的教育教學經歷、經驗和成績,才有資格成為承擔教學與科研雙重任務的教授。教授年輕化是好事,但也要看年紀輕輕是否擔當得起重任。

  據媒體報道,武大方面不希望社會上過多關注“85後教授”。的確,對於這些天才少年,最好能順其自然,既不拔苗助長,更不能“捧殺”。因為對他們來説,人生的路、科研的路,才剛剛起步,還有太多的未來需要塑造。回想一下,無論當時的新聞有多麼轟動,就如同一道閃電劃過長空,“袁荃、方璐、劉路”這些人後續的發展和成就似乎已被人淡忘,不管背後原因如何,公眾確實應少一些狂熱的“捧殺”,多一些客觀理性的思考,給出足夠寬容的環境,讓人才一步步自然成長。(趙文君)

編輯:扶海濤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