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架橋下的鮮花不如換成帳篷

時間:2012-12-27 14:23   來源:光明日報

  據媒體報道,河南省鄭州市中州大道的高架橋下,一夜之間擺滿鮮花。20多天前,就在這座高架橋下,農民工劉紅衛在寒冷、饑餓和疾病中死去。如今,高架橋下的鮮花並不是要祭奠死去的農民工,而是為了禁止農民工在此露宿,在中州大道高架橋的部分路段,有關部門甚至設置了鐵柵欄以防農民工落腳。

  城市的高架橋下為何能成為農民工的落腳點?事實上,這些農民工並非無家可歸,而是因為高架橋附近不分晝夜,都有貨車需要卸貨。農民工之所以喜歡露宿橋下,是因為更容易找到活幹,且夜裏工錢更高。不過現在高架橋下襬滿了鮮花、圍上了鐵柵欄,在這裡等活兒的農民工已經無處落腳了。

  高架橋下的鮮花讓人感覺不到溫馨,相反,它深深地刺痛了人們的心。想起前幾天媒體聚焦的貴州省畢節市的垃圾箱,白綠相間的垃圾桶上,“嚴禁人畜入內,違者責任自負”幾個字分外刺眼。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提示,概因11月16日5名流浪男孩被發現死於畢節市七星關區街頭垃圾箱內。在社會輿論的壓力下,畢節市相關部門開始反思“整改”,垃圾桶上出現了“嚴禁人畜入內”的提示。

  這裡是盛開的鮮花,那裏是“嚴禁人畜入內”的冰冷警示,前者看似比後者“文明”,可本質卻是一樣的。鮮花也好,警示也罷,都是基於事故發生後的整改策略。可是,真的整改到位了嗎?

  高架橋下襬滿鮮花後,輿論譁然。有錢擺鮮花、圍鐵柵欄,為何不能用這些錢給農民工搭幾個簡易帳篷避寒取暖?與鮮花相比,簡易帳篷未必美觀,但在寒冷的冬天裏,卻能把溫暖帶給農民工,也帶給我們。

  擺上鮮花、圍上鐵柵欄的行為,與前段時間廣州立交橋下的水泥錐子沒有區別,透露出的是“驅趕”的意味,是管理的思維。而搭建簡易帳篷,透露出的則是基於農民工現實需要的服務思維。這種服務可以避免農民工凍死橋下的悲劇發生,還可以幫助農民工改善工作環境。兩相對比,是管理的效果好還是服務的效果好,不言而喻。

  建設服務型政府是大勢所趨,改善施政措施就是從一件件小事做起的。極寒的天氣裏,高架橋下的農民工到底需要什麼?政府部門的觀念一轉,答案自然不同。從鮮花、柵欄到簡易帳篷,其實並不難,只要有關政府部門拿出從管理型向服務型轉變的自省勇氣,以及足夠的社會擔當。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