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小康之家”是鄧小平在1979年底同日本首相大平正芳談話時首先提出來的一個思想。(《鄧小平文選》第二卷第237頁)其意是要讓人民群眾經過奮鬥過較富裕日子。後來,小康社會又成為十三大制定的“三步走”發展戰略的重要內容,其中第二步走的內容是: 1991年~20世紀末,國內生産總值再增一倍,人民生活實現小康水準。但就總的情況而言,當時所説小康社會的含義還是比較簡單的:主要是經濟上的小康和數量上的小康,因而作為一種社會發展階段思想還處在形成階段。
2002年,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我國當時雖已實現了小康目標,每人平均GDP達到了1000美元,但這種小康還是低水準、不全面、發展也不平衡的小康,只能算是初步的小康。因此,黨中央又進一步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主要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國內生産總值到2020年力爭比2000年翻兩番”,這是經濟建設方面的任務;“社會主義民主更加完善,社會主義法制更加完備”,這是政治建設方面的任務;“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明顯提高”,這是文化建設方面的任務;“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生態環境得到改善”。並認為“這是實現現代化建設第三步戰略目標必經的承上啟下的發展階段,也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擴大對外開放的關鍵階段”。
後來在黨的十七大上,中央又進一步提出了發展社會事業的任務,即提出“加快發展社會事業,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的要求,使全面性的內容增加到五個方面。此外,十七大還提出要注意發展的品質問題,強調“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把“好”字放到了“快”的前面。這就進一步豐富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思想,這是小康社會思想的發展階段。
黨的十八大報告則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思想,從而將這一思想推進到完善化階段。這一階段主要有三個標誌:一是提出了“經濟指標翻一番”的要求,即“實現國內生産總值和城鄉居民每人平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這裡面有兩個重大變化:1.基點變了,十六大、十七大都是以2000年為基點,這次則是以2010年為基點;2.除了每人平均GDP指標外,還增加了每人平均收入翻一番的指標,這一點意義重大,它真正體現了發展成果由人民共用的理念。
二是明確提出了“五位一體”總體佈局的思想,即建設小康社會不能只抓一個方面,而要全面抓。當然“五位一體”思想內部也不是並列的,其中經濟建設是中心,政治建設是保證,文化建設是精髓,社會建設是基礎,生態文明建設則是外延。因此,在貫徹這一總體佈局思想時,應該抓住中心,把握精髓,立足基礎,強化保證,重視外延,同時又要注意總體協調,以收到科學發展的成效。
三是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思想,這可以説是我們黨建設小康社會思想發展的第三個階段的主要特徵。這一變化的意義就在於向民眾強調: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已經到了關鍵階段!實際情況也是如此:據有關研究結果,從現在開始到2020年,我們的GDP年均增長率只要達到7.3%就能實現翻一番的目標,而我們前十年的經濟增長率平均達到9%以上。
總之,黨中央提出的建設小康社會思想是有一個發展過程的,而十八大報告則使這一思想進入完善化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