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1月16日,國務院修改《殯葬管理條例》部分條款後,河南週口市“平墳復耕”工作已暫停推行。目前,正在研究如何調整政策。最近一段時間鬧得雞飛狗跳的河南週口平墳行動,在國務院出面叫停的情況下,總算是告一段落。
殯葬改革作為國家的一項既定政策當然是需要推行的,但是,推行這個政策是不是要採用一種簡單粗暴的辦法,把對活人強行拆遷中所學到的經驗活學活用到對死人的強行平墳中去呢?這場維持半年的平墳行動暫停後,留給了人們值得思考的問題。
其實,對殯葬制度的改革,是否一定要用一陣風式的推行本身值得商榷。土葬改火葬已有幾十年的歷史,火葬率的逐年提高也説明瞭漸進改革的成效。週口市從今年3月份開始卻好像突然患上了“緊迫症”,先是市委書記提出“已經到了沒有任何退路、非改不可、必改不可、改不好不行的關鍵時期”,緊接著下指標要在三年內達到火葬率百分之百。要知道,在“入土為安”風氣濃重的中國,殯葬風俗的改變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實現的,例如殯葬改革推行了多年的臺灣地區,火葬率也僅僅達到85%左右,而河南目前平均數據是35%。在客觀環境沒有大的改變的情況下,一下子要求實現百分之百的火化率,又定下了三年的限期,是否做過可行性論證呢?
從推進工作所使用的語言裏,在週口平墳行動之初公佈的種種會議精神和文件中,會發現諸如“戰鬥”、“一戰到底”、“堅決消滅”以及“攻堅戰”等強硬的詞彙,當地政府顯然是將平墳當成了一場你死我活的戰役。政府原本是為人民提供服務的,使用如此粗暴的語言,顯然是搞錯了自己所處的位置。更何況這場所謂的“攻堅”所要針對的,是他們埋在地裏的祖先和親人,有關部門對“攻堅”可能産生的社會風險,是不是充分估計過呢?從週口這個個案可以看出,粗暴的語言和這種語言指導下的過激措施,已經招致民眾的反感,“留墳不留官,留官不留墳”的口號給推進殯葬改革工作設置了不必要的障礙。
入土為安,本是一個人理應享有的權利,如果出於工業化進程和糧食安全的考量,不得不要求民眾做出適當的讓步,政府應採取相對緩和的方式。如果沒有合理的疏導,單靠一陣風式的行動,土葬作為一種傳統風俗,在集中行動過後很可能死灰複燃,殯葬改革就會成為民眾與政府之間的拉鋸戰。
週口在這次平墳行動中,當地政府迷信的似乎仍然是自己手中的權力——堅信靠權力的推土機能夠輕鬆推平所有的墳頭,而如今的草草收場,恰恰説明這種思維方式確實到了應該修正的時候了。(王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