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預警是防災減災的本應之義

時間:2012-10-08 13:13   來源:法制日報

  國土資源部應急專家組日前對彝良龍海鄉“104”山體滑坡成因綜合分析指出,田頭小學滑坡是由於持續降雨引發的大型高陡鬆散岩土體滑坡災害。多名村民反映,事發之前,滑坡山體出現過兩次開裂,一次是1995年的“725”洪災前後形成的,另外一次是今年“97”地震前後形成的。雖然龍海鄉鄉長馬順君表示,現在運作的群測群防網路體系有兩個通道,一是村民與村民小組長上報,二是根據氣象、地震等部門的消息提前預警向下通告。但據記者了解,田頭小學山體滑坡點之前並未進入到任何上述通道,更沒有起到應有的預警防範作用(10月7日人民網)。

  無獨有偶,此前(5月10日)甘肅發生的雹洪災害造成該省定西市岷縣、漳縣53人遇難,18人失蹤。據當地一些幹部群眾反映,這次雹洪災害發生前兩小時左右,當地氣象部門才發出岷縣可能降暴雨的天氣預報。“此次雹洪災害中人員遇難多,主要是因為沒有來得及撤離。”當地部分鄉鎮幹部和村民表示,山區氣象資訊要傳達到農戶,至少需要三四個小時,預警發佈太晚,必然造成過多的人員傷亡(據5月16日《新京報》)。

  無論是今年雲南省昭通市彝良縣龍海鄉“104”山體滑坡造成18名學生和1名村民遇難、“510”甘肅定西岷縣、漳縣致53死雹洪災害,還是此前甘肅舟曲“88”特大泥石流災害、貴州關嶺縣大寨村“628”山體滑坡,都以血的教訓警示人們,預防是現代防災減災的重中之重,預警機制是公共應急體系建設的關鍵。然而,置身於這樣一個災難頻發的年代,在親歷無數災難之後,儘管人們最沉痛的寄望是別總是讓自己被動地承受災難。但事實讓人失望,每一次災難都成為滅頂之災。那種讓人們于災難之前可免於恐懼與死傷的預警機制,總是一再失靈。

  “山區氣象預警不能單純依賴高科技,關鍵要想方設法傳到各家各戶。”在今年“510”甘肅定西雹洪災害中,禾馱村幹部後治忠就是看到天氣異常,馬上拿出平時召集村民開會的銅鑼,通知大家逃離,救了全村人的性命。就當前的科技水準和預報能力而言,短時天氣的預報準確率還是比較可靠的,但如何將準確的預報轉化成防災警報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或許,作為天災人禍,突發事件,誰都不敢説山體何時出現滑坡,堤壩什麼時候會決口,雹洪災害幾時到來。假如後來並未出現山體滑坡、堤壩決堤、雹洪災害,以致流言四起,對此,政府不表態是不對的,因為流言會在傳播中越來越兇猛,直到引起混亂。

  現代社會,政府的基本職能之一便是建立反應迅速、組織科學、運轉高效的防災應急體系,並以得當的應急處置來最大限度地減少民眾生命財産安全損失。要知道,生命重於一切。如果凡事不作最壞考慮,不從生命安全絕對優先的角度考慮,而是從秩序、從“萬一不發生最壞情況”來考慮,都是有悖於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理念的。在災害風險的全流程管理中,“防患于未然”這句話,需要有資金與人力的投入,更需要有國家及政府責任的保障。不能僅滿足於災後救助,這仍只是對於災害的被動承受,而更要推進公共應急體系中的責任監督與問責機制,努力實現科學預警,最大程度地減少天災背後的人禍。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