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農民工,拉橫幅,擂大鼓,痛罵曹操……8月底,一齣現代版“擊鼓罵曹”在河南安陽曹操墓前上演。原來,這是河南安陽的農民工向安陽某項目承建商討要工錢。名為“罵曹”,實為討薪。(9月4日華聲線上)
曹操也真夠倒楣的,當年之所以被禰衡擊鼓痛罵一番,那是因為自己輕慢名士咎由自取。可如今農民工遭欠薪與他何干,竟然又遭擊鼓痛罵。曹操如果真能顯靈,也會是甦醒之後又被氣昏。
當然,以曹操之睿智,倘若了解當今社會之欠薪和討薪亂象的話,他當然明白,罵他只是吸引大眾眼球、創造轟動效應的噱頭(畢竟,當年的禰衡“擊鼓罵曹”是婦孺皆知的典故),而討薪才是目的。而且近年來,類似于這種借助於稀奇古怪的噱頭來討薪的事件一直不絕於縷,單是上個月的8月中旬,就發生了兩起頗具創意的討薪事件——
一是8月14日,雲南大理有13名孩子舉牌替父討薪,這就是轟動全國的“娃娃討薪”事件;一是8月16日,在河南開封景區,一群農民工扯著橫幅向正在舉行“開衙儀式”(河南開封景區每天都舉行的一種古裝表演活動,以吸引遊客)的“包拯”跪拜喊冤,乞求“包青天”替他們討薪。
同傳統的“跳樓討薪”一樣,討薪噱頭儘管創意不斷翻新怪招迭出,其根本性質卻並未改變:仍是引起轟動效應和強烈的輿論關注,然後促使公權力(有關部門或官員)介入進來,從而達到討回欠薪的目的。
“擊鼓罵曹討薪”“娃娃討薪”等討薪噱頭的背後,折射的是農民工維權機制的不健全,是相關法律的無力——依法無力和執法無力。面對迭出的討薪噱頭,究竟誰該感到尷尬? 文/辛木 圖/美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