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錢維權”的不理智也緣于權益尷尬

時間:2012-09-06 13:17   來源:西安晚報

  9月4日,來武漢出差的楊先生因在肯德基就餐時,目睹員工不戴手套製作“漢堡包”,一氣之下欲掏14萬元購買2000份外帶全家桶,放在店前展示警示市民。店方賣出22份後,拒絕再賣。目前,衛生監督部門已介入調查。有人對楊先生的舉動豎起大拇指,也有人認為他錢多“燒得慌”。(相關報道見今日本報12版)

  既然是維權,按説應該以商家付出代價,消費者獲得補償作為維權的目標才對。從這個角度來看,明明是維權,消費者居然反而還要自掏14萬鉅款購買商家的産品,的確有腦子進水之嫌。

  不難設想,如此維權的效果,其實意味著消費者的損失將進一步擴大,而商家反倒因此而賺得盆滿缽滿。面對這樣的“燒錢維權”,遭遇維權的商家,沒準都要受寵若驚,暗地裏偷著樂,甚至巴不得這樣的維權來得再猛烈些才好。

  事實上,不僅要消費者埋單,商家還能從中受益,讓商家成為最大贏家的維權方式,的確與維權的初衷相悖,甚至根本就是南轅北轍。儘管按照這位維權者的説法,自己有能力支付這筆錢,而之所以花這麼多錢來維權,也是希望以此警醒市民。不過,這樣的“燒錢維權”,其實並未真正對商家的違規行為形成有力的懲戒效應。既然違規商家還有望因為違規而獲得可觀的銷售額,“燒錢式”維權更有可能形成一種適得其反的負面效應。

  雖然“燒錢維權”也的確製造了一定的轟動效應,買下全家桶堵門抗議,也的確把幾名食客嚇得不敢再吃了。不過,這樣的維權方式,一方面難以複製——畢竟,並不是所有消費者都有能力去這樣“燒錢”維權。

  另一方面,用全家桶堵門所製造出的警示效應,也仍然相當有限,既然不是所有的消費者都會因為這一陣勢而不去吃,更多其他門店的生意,多半也不會因為其中一家出了狀況而受到影響和波及。而類似的違反餐飲衛生規範的行為,卻極有可能在各家門店都存在,“燒錢”不少,消費者的權益其實很難説獲得了有效的護佑。

  不難看出,“燒錢式”維權的確難言理智。不過,假如全歸之於消費者的理性不足,恐怕也並非事實的全部。現實中,各種砸車、砸冰箱式維權,之所以在國內屢屢上演,消費者維權的困難,維權渠道的不暢,以及因“店大欺客”而形成的侵權行為固化,的確對消費者維權構成了難以逾越的屏障。

  即便是消費者權益維護組織,在幫助消費者維權方面,也同樣效率不高,難言給力。如此背景之下,缺乏維權通道的消費者,自然只能尋求其他途徑,為了獲得眼球效應,不得不採用“燒錢”的出格方式維權,的確也是無奈之舉。

  相形之下,國外的消費者權益,則往往被擺在第一優先級,僅僅是因為輕微對於消費者權益的忽略,都可能付出高額的懲罰性賠償,商家當然不敢在事關消費者權益上打任何主意,更不用説膽敢在至關重要的品質環節疏于管理和嚴重違規了。

  從這個意義上,“燒錢維權”與其説是彰顯了消費者維權意識的提升,毋寧説更多暴露出當前消費者維權的處境仍然尷尬。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