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寶女店主"過勞死",抱恙的身體與異化的勞動

時間:2012-07-23 10:04   來源:東方網

  近日,一則24歲淘寶女店主過勞死的消息傳遍了微博和論壇。知情人稱,這位店主叫艾珺,浙江杭州人,原打算今年10月結婚,沒想到7月17日在睡夢中去世。昨天艾珺的不少朋友都發微博哀悼,網友也紛紛嘆息:事業再重要,也不能透支自己的生命。(7月19日《現代快報》)

  余秋雨先生在《家在龍華》一文中,用了“人越來越瘦,學術論文越發越多,臉色越來越難看,文章越寫越漂亮”來描述好友;平實樸素的語言,同樣打動人心。通過這篇文章,當時還是高中生的我,第一次接觸到“過勞死”這個概念。不論是塵埃落定的“入職半年25歲女碩士猝死”,還是新鮮出爐的“24歲淘寶女店主去世”,不管我們喜歡不喜歡,不管我們願意不願意,“過勞死”依然是一個不可回避的社會話題。

  “過勞死”是一個舶來詞,由日本學者首先提出,最早出現于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經濟繁榮時期,主要是指由於過度的工作負擔,導致高血壓等基礎性疾病的惡化,進而引起腦血管或者心血管等急性迴圈器官障礙,從而使患者陷入死亡狀態的一種社會醫學現象。從字面意思上看,“過勞死”是生理根源、心理根源共同作用的結果。

  從生理層面上看,人抗拒外部壓力是有限度的,一旦超過了臨界點,不論身體素質如何優秀,都會出現生理上的病態。從心理層面上講,不論是焦慮心理,還是挫折心理,抑或成就動機,都會累積緊張情緒,加劇身體的負擔,最終導致“不堪重負”。除了這兩種個體因素,“過勞死”的社會根源有哪些?

  在現代社會,上緊了發條的匆忙步履,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時間上的衝突,角色上的模糊,裹挾了人們太多的喜怒哀樂。在爭分奪秒的工業生産裏,在起早貪黑的職場生態中,快速的生活節奏,沉重的生活壓力,在經年累月中完成了對勞動的異化。勞動只是一種手段,人只是一種工具,人在勞動的過程中喪失了主體性。

  此外,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進一步加劇了“過勞死”。作為一種新興的商品交易方式,淘寶賣家的一個特點就是工作和生活的高度重合。加班加點早已習以為常,吃飯、睡覺沒有規律更是家常便飯。已經訂婚的女店主因為連續熬夜“過勞死”,青春靚麗的容顏,是她留給這個世界不變的記憶。

  有人説,“過勞死”是對當前流行的“前輩子以命換錢,後輩子以錢換命”的生動注解。當抱恙的身體遭遇異化的勞動,“過勞死”便悄悄地埋下了種子。如何實現生命本位和社會資本的平衡,如何厘清工作與生活的關係,是擺在我們每一個人面前的現實考題。

編輯:許娜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