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人“何不食肉糜”,是富人愚蠢的感性,“富人”為什麼不乘公交而一定要開私家車,則是城市規劃專家一廂情願的理性,也許出發點都是好的,但結果都只能是換來一聲嘆息。
昨天媒體報道,市民發現,廣州CBD珠江新城快變成一個巨型的停車場了。
人多車多是必然的。高檔社區、高檔商區,大型公共設置都集中在這個區域,珠江新城和任何一個CBD一樣,必然是城市生活開放的樣板間,無論是不是消費得起,人人都想一睹尊容。在大家抱怨這個CBD規劃有問題的時候,也有專家説,珠江新城公共交通設施完全能滿足大家的需要,是因為太多人不考慮公交的設置,而堅持選擇私家車,才造成了珠江新城車滿為患。
這背後也隱藏著沒説出來的一句話,就是本來預備了解決之道,但中國人不按規矩辦事,“中國人,還是素質太低”———專家抱怨市民,窮人抱怨富人。低碳生活也喊了幾年了,有公車的時候不開私家車,這是低碳生活最基本的要求,可大家還是做不到。
但這個責任,不能只落在生活在珠江新城的“富人”頭上。低碳是目標,但低碳總是從高碳而來;吃素食的,必然是厭倦了紅燒肉;重返鄉村的,是經歷了城市的喧鬧,返璞歸真總是在離開之後。我還沒學會開車,我的一些朋友,確實已經因為低碳的道德壓力和油價的經濟壓力,放棄了開車,但能夠開著自己的車去珠江新城聽個音樂會,還真是我對中産生活的最直接的想像———在我奔小康的路上,你打斷我的暢想,讓我和低碳的朋友一起坐公共汽車,去珠江新城吃358元一客的西餐,聽英文版的《媽媽咪呀》,我不是富人,更是沒到這個境界。
想説的,還是城市的規劃。從廣州到香港工作的朋友回來感嘆,在香港,無論是從寫字樓還是住宅區,出門都非常方便,地鐵站或者接駁的車站,不但舉步可達,甚至雨天幾乎不用淋雨、晴天幾乎不用曬太陽。再加上香港寸土寸金,停車費昂貴,無論貧富,選擇公共交通出行都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一方面,交通工具不代表身份,一方面市場的原則與城市規劃都在無聲地引導大家做出符合公共利益的選擇。素質,從來不是道德的捆綁,而是在利人利己的制度下反覆訓練,才能夠習得的。
如果我們把一切歸咎於素質,食品不安全是素質低,環境被污染是素質低,打電話聲音太大是素質低,不排隊是素質低,我們沿著這個思路想下去,只能加班加點教育孩子,指望一個高素質社會在下一代身上一蹴而就,然後對著今天珠江新城日益變壞的交通現狀一籌莫展。
曾經看過一篇報道,一個成功的中國建築設計師,在中國設計大樓的時候,會考慮設計一個自行車庫———這是外國的設計師無論如何也想不到的細節。那麼CBD和私家車數量之間的關聯,也許只有深諳中國的人情世故的規劃師,才能夠想到的。
如果沒想到,只有想辦法補救,呼喚大家用道德來解決問題,那實在是山高水長,沒有盡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