獻血能否嘗試“戴爾模式”

時間:2012-03-19 09:11   來源:人民網

  24歲的湖北女孩因血荒無法手術,醫院下發了病危通知書。一條求血的微博牽動上萬人的心。在血荒日漸常態化的今天,如此求血救命的案例可能並非個案。那些未能引起關注或者不會求救的人,面臨困境可能無計可施。如此的愛心故事即便多一些,恐怕也不能從根本上破解血荒。

  按説,中國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每個適齡的獻血人都是一座“流動的血庫”,不該缺血。筆者看來,由於制度性的“梗阻”,“流動的血庫”無法和血站的血庫有效對接,才有了血荒問題。  

  獻血過程中有很多障礙亟待消除。比如,志願者想獻血,在社區周圍卻獻不了,在辦公場所附近也不方便,甚至到醫院為患者獻血,卻被告知:要去血液中心獻,什麼時候能獻上還要等通知。如此麻煩,不少愛心人士便望而卻步了。獻血制度設計,要從方便獻血者獻血的角度來規定,別讓做好事這麼作難。

  公眾獻血的積極性還需要進一步激勵。只靠號召和動員,大張旗鼓宣傳獻血英雄,或者一味抱怨公眾對義務獻血的熱情不高,甚至加以道德批判,效果並不太好,更需要在制度設計層面繼續探索。比如,獻血者免費用血的制度激勵,在實際中很難兌現,吸引力有限,這需要改變。要動員更多的人參與無償獻血,還需要切實可行的激勵機制。  

  此次愛心行動,就能給人以制度建設上的啟發:一個具體的生命面臨危險,比抽象的、看不見的需要援助者群體更能激發人們的同情心和慈善心,這是人的正常心理。那麼,能不能充分利用網路、微博等現代資訊平臺,由醫院發佈一個個具體患者的缺血求助訊息,實現獻血和用血的即時匹配,讓獻血者跟用血者面對面,援在明處?這是不是可以最大程度地消弭一些疑惑呢?同時,也能減少儲存、運輸環節,降低成本,實現戴爾電腦一樣的“零庫存直銷”模式。這可不可以作為正常用血來源的一個有力補充呢?     

  2012年世界衛生組織發佈的世界獻血者日主題是——每位獻血者都是英雄。在讚揚通過獻血挽救生命的無名英雄的同時,探索怎麼建立激勵英雄使之層出不窮的機制,可能更有意義。

編輯:樊玉嬌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