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質檢總局24日公佈了近期對200種液體乳産品品質的抽查結果。抽查發現蒙牛、長富純牛奶兩種産品黃麴霉毒素M1項目不符合標準的規定。其中,蒙牛乳業(眉山)有限公司生産的一批次産品被檢出黃麴霉毒素M1超標140%。對此,蒙牛在其官網承認這一檢測結果並“向全國消費者鄭重致歉”,此外表示對該批次全部産品進行了封存和銷毀。(12月26日《新京報》)
蒙牛強調蒙牛這次被檢出問題的産品尚未出庫。言下之意:我的産品並沒有流入市場,更沒有給消費者造成傷害,所以,我只要迅速將此批産品封存銷毀,那就基本可以了結此事。
蒙牛“致癌門”真的能這樣被輕輕關上嗎?肯定不行,因為這起事件至少還有四個關鍵性問題沒有給出答案。其一,蒙牛奶製品中的黃麴霉毒素M1來自何處?我們知道,在濕熱地區食品和飼料中出現黃麴霉毒素的幾率最高,哺乳類動物攝入被黃麴霉毒素B1污染的飼料或食品後,就會轉化成黃麴霉毒素M1。也就是説,蒙牛奶製品中的黃麴霉毒素十之八九來之於問題飼料。那麼,蒙牛這批問題奶的奶源來自何處?飼養戶餵養奶牛的問題飼料又是從何而來?不把毒源排查出來,這事能了結嗎?
其二,黃麴霉毒素是一種毒性極強的劇毒物質,早在1993年就被世界衛生組織(WHO)的癌症研究機構劃定為1類致癌物,由於其性質相當穩定,巴氏滅菌法也無法將其殺滅,所以乳製品檢測黃麴霉毒素M1不僅要在飼料原料中檢測,更要在最終産品中檢測。既然這項檢測已成為一項常規自檢項目和國家例行抽檢項目,那麼請問,蒙牛乳業(眉山)有限公司的日常檢測工作是如何進行的?該企業在品質監控方面到底存在著哪些漏洞?如果不是國家質檢總局進行抽測,那這批産品豈不就進入了市場?所以僥倖之中,我們自然要知道企業該當何罪?
其三,蒙牛“致癌門”的背後還有沒有隱情?如果僅僅是蒙牛的這一批産品出現問題,那封存銷毀就行。問題是,蒙牛先前生産的此類産品含有黃麴霉毒素嗎?該企業其他未抽檢的産品含有黃麴霉毒素嗎?其他乳製品企業的産品含有黃麴霉毒素嗎?如果監管部門不介入,不來一次大排查,我們怎能放心?不是我們草木皆兵,而是乳製品給我們的傷害太深,教訓太慘痛。
其四,今後如何防範此類“毒奶”不再出現?不僅生産企業需要將“悔改”措施公之於眾,接受監督;監管部門也應將自己策略拿出來“曬一曬”,給消費者一個定心丸。如果生産者和監管者都不吭聲,你讓我們消費者懸著的心怎麼放得下來?
問題如此之多,質疑聲如此之大,如果疑問不解決,那這“門”誰也關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