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參與乳品標準制訂的專家表示,乳品新國標初稿由蒙牛、伊利及光明集團等起草。送審稿中菌落總數、蛋白質含量這兩項關鍵性標準在國標出臺前被“莫名”推翻,新標準被指“倒退”。專家呼籲衛生部公開會議紀要,讓公眾了解訂標過程。(《人民日報》11月28日)
當公眾質疑“乳品新國標倒退25年”時,衛生部則回應:“符合國情”,“不影響成品乳品質”;當速凍水餃被允許含有金球菌、公眾質疑《速凍面米製品》新國標降低時,相關部門回應:與“國際接軌”,“實際上標準是提高了”。當公眾質疑一些食品安全標準制定被大企業綁架時,相關部門都是斬釘截鐵地一一予以否認,辯稱標準制定都是公開徵求了社會各界意見,充分聽取了各相關部門、行業協會、企業和專家的意見……
老百姓不是專家,新標準是提高還是降低,只能憑直接的感覺和有限的常識;老百姓沒有路徑參與標準制定,哪知訂標過程是否藏污納垢?所以,面對一些食品安全“新國標”被降低,一些公眾和媒體雖然也會零散發出弱弱的質疑聲,但總會淹沒在權威部門和權威專家的強勢“回應”中。
但是,有些專家學者還是有良知的,他們也會“説實話”,還事件一個真相,告訴公眾內幕。從“內幕”中我們不難發現,乳品新國標就是由蒙牛、伊利及光明集團等起草的,與公眾猜測別無二致。至於制定過程,當然也是轟轟烈烈,然而,事實卻證明,以前忙忙碌碌的討論、調研和專家意見都是擺設,以前確定的“關鍵性標準”,即後來公眾廣為關注的菌落總數、蛋白質含量,在最後一刻“翻盤”,被篡改了——送審稿明明規定每克生乳菌落不超過50萬個、每百克生乳蛋白質不低於2.95克;而2010年3月正式公佈的方案,菌落卻放寬到200萬個,蛋白質降低到2.8克。至於誰篡改了“標準”,在哪個環節篡改的,幾位專家的回復是“現在沒什麼可説的了。”“説了有什麼用?”但有句話卻是一語道破天機——標準改變是各部委協調的結果。
嗚呼!原來有些食品安全標準出臺的依據,竟然無視公眾生命健康,而是要維護行業和個別大企業的現實利益,並且可以協調、變通的。至於公眾利益如何保障,恐怕只能用強詞奪理與無恥的瞞騙來欺世盜名了。
能否這樣猜測:乳品新國標出臺的“內幕”,僅僅是食品安全標準制定的一個“縮影”,其他諸如水餃新標準、食品添加劑等標準的制定,是否也被一些既得利益者綁架和操縱,其出臺基本遵循這樣的路徑:先是行業龍頭企業起草,然後是專家討論走走形式,最終卻由相關行業主管部門、協會協調“拍板”決定?假如是,那麼,有些食品安全標準的合法性值得商榷,公眾的生命健康則無從保證。是此,公眾就不能做沉默的羔羊,任由一些既得利益者為了謀利,而肆意戕害我們的生命健康。而應該去呼籲,去抗爭;也需要有更多有良知的專家學者去揭批,通過強大的社會輿論,去爭取權利。
針對乳品新標準之爭,有專家呼籲公開會議紀要。其實,這樣的呼籲很有必要,只有公開,才能解除公眾疑慮,還原真相,也才能讓公眾參與監督,透視新標準是否科學合理。假如其制定與出臺真存在程式上的瑕疵,就應該推倒重來。唯如此,才能服眾,也才能確保食品安全,保障公民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