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參與乳品標準制訂的專家表示,乳品新國標初稿由蒙牛、伊利、光明等企業起草。送審稿中菌落總數、蛋白質含量這兩項關鍵性標準在新國標出臺前被“莫名”推翻,新標準被指“倒退”。專家呼籲衛生部公開會議紀要,讓公眾了解國標制訂的過程。(11月28日《人民日報》)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這話扣在一些新國標的身上,似乎也未必那麼委屈。近日思念、三全、灣仔碼頭三大速凍食品品牌均被檢出金黃色葡萄球菌,一時輿論譁然。隨後發佈的速凍面米食品安全國家標準,竟然允許金黃色葡萄球菌“合法存在”。再往前,就是雲譎波詭的乳品新國標。
三聚氰胺事件曝光後,重新制訂乳品安全國家標準成為共識。在幾位奶業專家的力主下,就每克生乳菌落不超過50萬個、每百克生乳蛋白質不低於2.95克的標準達成一致意見,形成了最終送審稿。吊詭的是,2010年3月正式公佈的標準中,菌落突然放寬到200萬個,蛋白質也降低到2.8克。至於送審稿在哪個環節發生改動、為什麼改動,參與擬定標準的專家也未必清楚。多名曾經參與標準制訂討論會的奶業專家選擇不再表態,“我現在沒什麼可説的了。”“説了有什麼用?”
連專家都“看不懂”的新國標,挾裹著沸反盈天的民意,將呼之欲出的利益鏈,釘死在各色傳聞的十字架上。據説,“內部待議稿上顯示,巴氏奶標準初稿的起草單位是蒙牛乳業集團,生鮮乳標準由伊利集團起草,酸奶標準則由光明集團起草”——三分天下,各自為營。若這個説法屬實,那麼國標的尺子就成為企業主宰度量衡的“怪胎”。有直接利益瓜葛的龍頭企業何以掌管了初稿的起草權?關鍵性標準又是如何在最後一刻被直接翻盤?駁倒專家意見的“最後協調”究竟如何平衡拿捏?誰參加了最後的定奪會、誰提了反對意見、雙方如何唇槍舌劍——這份“會議紀要”能不能搬出來晾曬在陽光下?……這些問題含混曖昧,就難免暗箱操作的嫌疑。正如有的學者所言:本行業的專家是懂行的,整個標準制訂過程至少應該對專家全透明。如果新國標連專家都説服不了,又如何以理服人?
缺乏客觀立場的國標,如何能提煉出合格的牛奶?綁架不綁架的事情,歷史自有公論。只是,時代在進步,國標卻向後走,總不能不交代清楚個中理由吧。價格要與國際接軌,市場也要與國際接軌,國標要不要與國際接軌?當國標的“超短裙”低到不能再低的時候,這是在為進口産品做免費廣告?還是在為産業底線的淪喪而豎起一座恥辱碑?真有底氣的話,建議把那些備受詬病的新國標拿到國際上去比拼一下——只是不要笑場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