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監測要反映百姓真切感受

時間:2011-11-18 14:06   來源:新民晚報

  11月15日,溫家寶總理在會見參加2011年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年會的外方委員和代表時指出,中國要重視完善環境監測標準,逐步與國際接軌,使監測結果與人民群眾對青山綠水藍天白雲的切實感受更加接近。16日,《環境空氣品質標準》開始向全社會第二次公開徵求意見,其中最大的調整是將PM2.5、臭氧(8小時濃度)納入常規空氣品質評價。

  PM2.5指直徑小于等於2.5微米的顆粒物,是造成灰霾天氣的“元兇”之一,它可以負載大量有害物質穿過鼻腔中的鼻纖毛,直接進入肺部,甚至滲進血液,嚴重危害人體健康。迄今為止,中國環境空氣品質標準中不含PM2.5,致使空氣品質監測和評價中缺乏對灰霾天氣的評估(北京、廣州等少數城市雖然監測了PM2.5數據,但並未納入空氣品質監測標準,也沒有對外公佈),公眾有時不得不面臨難言的尷尬——明明灰霾沉沉污染較重,權威部門提供的環保監測數據卻顯示“空氣品質優良”。

  “藍天”不藍,“品質優良”的空氣讓人不敢恭維,百姓對此嘖有煩言。最近在一次會議上,環保部部長周生賢直斥“人民群眾深受污染之害、苦不堪言,而監測數據喜氣洋洋、自説自話”的怪現狀,要求環保監測部門改進空氣品質監測標準,避免出現監測數據與群眾感受“兩張皮”。這與溫總理所説的,是一個意思。

  人們每時每刻都在呼吸空氣,都想知道呼吸的空氣品質如何。但同樣的空氣狀況,用較高的標準來評價,得分可能比較低,用較低的標準來評價,得分則可能較高。把PM2.5納入環境空氣品質標準,無疑將提高城市空氣品質達標評定標準,有可能使城市藍天數量明顯下降,使不少城市空氣品質達標變得十分困難——有專家估計,全國空氣品質達標的城市可能從現在的80%下降到20%。這樣一來,一些地方政府和環保部門將會壓力增大,但由此告別注了水的“藍天”和“質優空氣”,掌握了環境空氣品質的真實狀況,丟一點兒面子、受一些影響也是值得的。

  誠然,關於環保的標準,也有一個隨著經濟發展水準逐步提高的過程。但環境監測結果反映百姓的切實感受,不但是一個貫徹實事求是原則、提供真實統計數據的問題,更是為了以環境監測的高標準、嚴要求,促使有關部門和各界在環境綜合治理上下功夫、見實效。現在不少城市還有灰霾天氣,有比較突出的污染,對此不能以環境監測低標準掩耳盜鈴;同時,承認事實、正視問題本身不是目的,喚起政府和各界的高度警惕,推動環保部門及有關方面採取得力措施,加大環保工作力度,改善空氣品質,才是最終的目的。人們對青山綠水藍天白雲的感受不會憑空而來,只有看得見的青山綠水藍天白雲越來越多,環保部門的監測結果,才能與人們的切實感受更加接近。

  可以想見,環境空氣品質標準提高,是會給地方政府和環保部門帶來更大的工作壓力,但無論面臨多大的困難,都必須堅定地邁出PM2.5監測這一步。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