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悅悅被遺忘得越快,制度補白越慢

時間:2011-10-28 10:44   來源:中國網

  “小悅悅事件”發生後,引發關注。上周,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民意中國網和新浪網,對4065人進行調查發現,85.1%的受訪者一直在持續關注“小悅悅事件”。受訪者中,“80後”佔28.8%,“70後”佔37.7%。50.3%的受訪者表示,若自己在場,“一定會”向小悅悅伸出援手。26.9%的人表示“可能會”,15.5%的人覺得“不好説”;僅7.3%的人表示“不會”。( 10月27日《中國青年報》)

  我注意到,在“後小悅悅事件”到來之時,反思該事件背後的太多問題,並非如事先人們所預料的那樣理想。一邊是網友的持續關注,仍有近九成的民眾繼續關注這一事件的後期走向,期待權威機構的跟進;一邊卻是對這一事件的高端地、權威地、立體性地反思行動並未出現。可以這樣説,只見口水與形式,未見切實有效的行動舉措內容。這當然不是“小悅悅事件”所獨有,之前各種令全國民眾一片驚愕的事件,也是均沿著這條尷尬而固定的“消解路徑”淡出公眾視線。

  但這次“小悅悅事件”真不能這樣,因為當前社會良善之心迷失已很嚴重了。若小悅悅被遺忘得越快,那麼制度補白就會變得越慢。當然也有一特例。在小悅悅離去後,總部在上海的天平汽車保險公司發出倡議書,要求公司全體員工參與“扶一把”活動。凡在職公司員工遇人摔倒,應前去攙扶,不要有任何顧慮。若遭訛詐,公司將提供免費法律援助,即便敗訴,公司將承擔全額賠償。這一“為愛心撐腰”的呼喊聲,估計不少人將其視作炒作和變相打廣告了。隨後,缺乏輿論的響應與支援,缺失社會成員中更多“天平倡議”的附和與跟唱。

  原因何在?估計還是我們沒有切實意識到該事件帶給社會道德的那種灼痛感。其實,我國傳統文化中始終貫穿著“積德行善”的內涵,急公好義、濟危抒難一直是中華民族的高尚道德行為。孔子曰: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意思是説,要實現仁德,須要人自己做起,而非要求別人去做。我們之所以不該讓小悅悅這麼快就從我們視線中消失,就是要社會多反思,多捫心自問。繼而讓每一個社會人都將後移的道德標桿重新插至社會愛心濃厚的價值高地。“為仁由己”恰恰是為了自己,因為當我們需要愛心援手時,冷漠情緒的負面傳導,會讓我們成為抖顫著無助雙手的孤魂。

  當前,為不使小悅悅被社會遺忘,我們須用完善的社會管理與保障措施跟進,去確保“天平倡議”變成“全國倡議”。於此,我們不妨借鑒別人已顯成熟措施。據《好撒馬利亞人法》的有關規定,在美國和加拿大,給傷者、病人的自願救助者免除責任的法律,目的在於使人做好事時無後顧之憂,不用擔心因過失而遭追究;德國規定“無視提供協助的責任”是違法的,在必要情況下,公民有義務提供急救,若善意救助造成損害,則可免責……如今,我們在這方面的制度補白,越快越好,若我們繼續觀望,以為一陣批評就能扭轉當前道德價值觀迷失的窘局,那顯然很天真。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