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中秋節,媒體有許多報道,有的很有新意,如《月亮城:揚州》、《月亮詩》(見9月12日《光明日報》4版)。許多地方借中秋的契機,推出各種各樣的現代文化活動。有些活動韻味十足,但有的活動只將“中秋”作標簽,名義上是中秋活動,卻無多少中秋的內涵,喧囂之下,缺乏鮮明的文化、地域、傳統等特色。
如今,每年的中秋節越來越熱鬧,可也越來越容易忘。文化的結局,本應是回味無窮、餘音繞梁。讓人遺憾的是,除一些成功活動外,在月餅穿腸過後,心中文化無幾多。人們不難發現,原來過的不是中秋節,而是熱鬧,且這種熱鬧的結局是“曲終人散”。現代文化怎樣替代傳統文化,二者之間如何結合,已經成了一個深刻的話題。中秋節走了,如何傳承中秋文化的問題留下來了。
據有關調查顯示,當今六成以上民眾不知傳統中秋經典文化;近四成知曉的,還是“夕陽紅”群體。令人擔憂的是,如果老一代也不傳承傳統中秋節文化,博大精深的中秋節傳統經典文化,或許真的要出現斷層。中秋佳節是幾千年來傳統文化的結晶,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文化寶藏。在當今時代,一個經典節日甚至可以照亮全社會。過中秋節不大力傳承、弘揚中秋傳統經典文化,不僅有辱使命,也是一種誤區。
在傳統的中秋節中,文化內容有很多。如劃龍舟、看花燈、燒鬥香、樹中秋、放天燈、走月亮、舞火把、吟詩作賦、對月高歌、舉家團圓等等。一枚月餅,遙寄著對親人的祝福,一杯美酒,消散著千里鄉愁。單是珠海市,就有著名的中秋踩街、龍燈花鼓、龍舟競渡、花燈詩會、登高賞月、火把香火等活動。這些傳統的文化項目,足以讓整個中秋節變得詩情畫意、歡樂無限。所以,中秋文化不能單純地變為現代快樂,還要把傳統文化寶藏中的精彩內容大力弘揚。如果現代活動淹沒一切,則是對中秋文化傳承的偏離。
“嫦娥奔月”頻頻招手,“吳剛伐桂”頻頻示意,“玉兔搗藥”頻送秋波……每項傳統中秋節經典文化,都足以讓人魂牽夢繞、懷高界遠,都會成為人們的美好嚮往和精神動力。我們有權利享受傳統文化節日的滋養,有責任把傳統節日文化世代相傳。如今六成人不知中秋文化,足以敲響文化傳承的危機警鐘。文化傳承同樣是中秋節的靈魂。有中秋申遺的熱情,更要有傳承中秋經典文化的行動。傳統節日的精彩與魅力,要靠傳統經典文化來支撐。要想讓傳統節日成為人們受用不盡的寶藏,必須把傳統經典文化做大、做強。我們既要有這種眼光,還需要有務實的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