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後誰種地誰幹臟活累活
時間:2011-06-22 11:06 來源:中國青年報
二十年後,誰來種地,誰來幹臟活累活
有論者認為西方國家發達的人都很舒服,因為富;無欲無求的發展中國家的人也很舒服,因為不怕窮。據我所見,不盡如此。我在西班牙這樣的休閒國家,澳大利亞這樣的資源豐富的國家旅行的時候,都在飯店看到過忙個不停的服務員。每個服務員要負責十幾張桌子,從點單,到上菜,再到買單,一個人搞定,手腳不停,根本沒有空閒時間。
再看看我們上海的飯店,服務員常常是三五成群在那裏聊天,或者是一個人低頭默默玩手機,想心事,他們上班時間也許不短,勞動強度並不大。大多數服務業的崗位,都可以看到類似的情況,他們勞動強度不大,工資很低,然後因為工資低,更沒有勞動的積極性,能偷懶就偷懶,惡性迴圈。直接導致的後果是雇了不少清潔工,卻掃不乾淨廁所,雇了不少保安,卻看不好大門。製造業的情況有所不同,我在工廠工作過多年,見識過流水線上的忙,那是機械化的忙,流水線的速度在,你必須跟著走,有的時候強度的確不小,但工人的積極性一般很差,同時非常厭惡流水線、機器。
這是在城裏打工的。在農村種地的也好不到哪去。由於青壯年勞力都在城市“打拼”,鄉村裏種地的大多是老弱病殘。體力活兒幹不動,也不願意幹。地裏種的都是越少人伺候的東西越好。依靠多用化肥,多用農藥,讓農作物長大就行。直接導致一方面品種單一(容易種的農産品大家都種),價格上不去,另一方面化肥農藥濫用,成本下不來,並且土壤板結,農藥殘留增加。這樣的情況,是完全不可持續的,是以損害長遠利益為代價的。
目前的勞動體系,似乎是鼓勵(當然不可能保證)每個人都有一份工作,不管工資是多還是少。上世紀80年代就號召“我們都有一雙手,不在家裏吃閒飯”,有了一份工作,就有一份工資,就有相應的社保體系,或多或少有些保障。而且“無業人員”的稱號,對於個人來説總是不太光彩,對於有關部門來説總是不太“好管”。
像北京、上海這樣的大城市,基本上是這樣的路子:許多活兒原來自己幹,後來依靠外地人幹,如果是真正的國際性大都市,再後來依靠外國人幹,最後依靠機器人幹。去年,有個老闆在制定辦公樓外立面裝修方案的時候,要求手下堅決不準採用玻璃幕墻,原因倒不是擔心玻璃幕墻品質問題,而是擔心若干年之後找不到擦玻璃的“蜘蛛人”。現在還有民工願意幹,20年之後,你看看現在民工的孩子還願不願意擦。那時候,你找誰去?外國人?機器人?
前幾年,南方雨雪冰凍災害的時候,某省山區的輸電線路鐵塔倒伏,鄰省的電力搶修隊伍派出了以民工為主的專業搶修隊伍。由於道路崎嶇又斷電,把非常沉重的搶修設備和材料從山下運到山上,就成了非常困難的任務。技術民工一方面體力不足,另一方面就算扛得上,也沒有力氣幹活兒了,於是出錢雇用當地的老鄉幫忙。在家鄉的老鄉也大多是老弱病殘,幹不了這氣力活兒。好在老鄉有幾頭小毛驢可以幫忙。沒有小毛驢,就沒有電。這個是我聽説的。
按照現在的薪資體系和制度設計,事實早已經出現這樣的情況:一方面城市裏面許多大學生因為找不到辦公室的工作而失業,另一方面許多藍領的技術活兒沒人會幹,臟活兒沒人肯幹,累活兒沒人能幹。這樣的情況目前已經比較突出,但還沒有到影響城市正常運轉的程度,最多只是在過年前後,由於農民工的返鄉而短暫凸現。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這樣的矛盾會越來越突出。應當是未雨綢繆地考慮解決這個問題的時候了。(沈若愚)
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