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與藥家鑫死刑

時間:2011-06-08 14:27   來源:中國網

  一年一度的高考又轟轟烈烈的開始了。諸多媒體的鏡頭都對準了那些期盼、緊張、焦慮、不安的神情,意圖記錄下這些給人希望或使人難忘或讓人失望的瞬間。然而也就是今天,同樣被媒體報道的沸沸颺颺的藥家鑫案也得以終結?——經最高人民法院核準,藥家鑫因故意殺人罪於今日被依法執行死刑。

  這兩個事件在時間上的巧合多少有點諷刺意味。

  藥家鑫,一個曾經通過高考進入藝術院校深造的大學生,如今因一場交通肇事引發的血案而成為殺人犯,這不禁要使我們深刻反思,我們的教育到底是哪出了問題?

  作為考務工作人員,我如此近距離的接觸了諸多家長。父母將孩子送到考場的那一刻,其實沒有多少人真正思考過孩子的品德是否高尚、性格是否完整、心理是否健康,他們關心的只是考試的分數,和能否上一個好的大學。教育的最大意義在許多家長眼裏並非使子女真正的成人成才,而是自己的臉面或慾望,還有那些茶余飯後的談資。藥家鑫之家長即是如此。他們為了孩子能考上音樂學院,不惜以“嚴酷”的方式培養孩子,像藥家鑫本人所説,他被父母關到地下室裏練琴,除了吃飯不能上樓;他每天生活在絕望之中,經常想到自殺……藥氏家長的這種培養方式錶面上看是嚴格管教,實際上是家長為了自己的慾望而剝奪了孩子自然發展的天性,壓抑了孩子的人性釋放和對生活的希望,丟掉了對孩子的品格和心理的培育,更丟掉了教育上最重要的“愛與責任”。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缺少人文關懷,缺少親情感受和社會溫暖,在人性上自然是扭曲的,所以做出如此“手段特別殘忍,情節特別惡劣,後果特別嚴重”的事情來,其實也不足為奇。 

  教育最根本、最基礎的元素在中國家長的觀念裏被忽視著,轉而代之的是功利性的追求和投機取巧似的獲取。許多家長千方百計把孩子送到最好的學校學習,上各種補習班,以期使孩子得到“優質教育”。但什麼是真正的“優質教育”?答案是家長們優秀的品行和愛的示範。而我們的家長幾乎全都忽略了這一點,他們以為把孩子交給學校和老師後就完成任務、盡到責任了,如果孩子學不好就是孩子的問題、學校的問題或者社會的問題,殊不知這種做法和意識恰恰是極其嚴重的推卸責任。因為學校教育主要是教給學生知識文化和思維方式,而孩子成長過程中最本質的品德、胸懷、責任感和正義感、對生命的敬畏以及同情和悲憫之心都是要靠家長來塑造的。家長沒有把這些教育上最本質的元素完整的交給孩子,而過分的追求學校的萬能,這難道不是在逃避義務嗎?

  所以我想高考也許是被不恰當的放大了。一場本應簡單愉快的入學考試,成了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非理性之戰——雖然目前早已不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了。其實大學也只是個人成才的第一步,一個好的大學給予學生的,並不是一份多麼誘人的工作,也不是使人成為可以利用的工具,而是使人成為精神意義上的人,成為一個能夠獨立於社會並以自由之力量為社會創造價值的人。與國外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我們的大學生入學時有許多家長去送行,而畢業時卻鮮有家長來為學生慶祝。這裡折射出一個問題,就是我們的家長根本不關心孩子到底學到了什麼,在思想境界和理論素養上有多少提高,而只是關心孩子是否取得文憑、找到好的工作。這種功利的心態和浮躁的標準掩蓋了真正成為一個人才所需要的歷練和修為,使許多本應順理成章成為社會棟樑的學生最後悲哀地淪為社會的寄生蟲。

  藥家鑫用生命承擔了他的罪行和家長的錯誤,而他的家長卻沒有在法庭上露過一面。是無顏以對受害者的家屬?還是無力承受這個嚴酷的審判?又或許是因為他們寄託在孩子身上並且小心翼翼維護至今的虛榮心被無情的現實徹底地摧毀。我相信藥家鑫當年高考的時候父母肯定是送他去考場的,而如今父母卻沒有膽量送孩子去刑場,雖然這個對比很殘酷,但卻留給我們一個耐人尋味的思考。

  所以在面對考場的時候,我希望家長們能更加理智從容的交給孩子們愛心和信心,以應對那些人生當中未知的困惑和挫折,而不是一味茫然無助的站在考場外等候考試結束的鈴聲。(白鋆平)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