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難買貴,“菜籃子”何時變“菜園子”?

時間:2011-04-28 15:22   來源:中國網

   4月27日《新京報》報道:近日,商務部再次發出通知,部署各地商務主管部門採取更加有針對性的措施,組織開展蔬菜“賣難”緊急救助行動,進一步維護好蔬菜市場穩定。

  超市設立“臨時性”專櫃,市場設立“臨時性”專賣區,“臨時性”減免通關過橋費,甚至鼓勵企業“臨時性”收儲“賣難”菜,種種手法恰恰證明了應對“賣菜難”的毫無章法。

  “菜籃子”工程實施了多少年,每年的大會小會一概要總結若干條好經驗好做法,當然也會吹噓如何給市民菜農以多麼多麼“雙贏”的好處,然而為什麼又出現了與“菜籃子”工程根本相悖的結果呢?“菜賤傷農”,“菜農絕望自殺”,“卷心菜8分”,種種新聞不絕於耳,此時的“菜籃子工程”的“輝煌政績”在哪?

  春節期間“菜貴傷市民”,春節之後仍然是“菜貴如肉”。一斤茄子賣到5元左右,白菜賣到2元左右,如此“常態”一直持續到四月份。即便是各地發生了所謂“賣菜難”問題之後,城市農貿市場仍然沒有迎來“便宜菜時代”,甚至是常見的卷心菜至少也在1塊5以上。至於其他菜,全市場難覓1元菜,即便是挑剩下的菜也少見1元菜,3元4元菜仍然是市場的“主流價”。在城市市民看來,盼星星盼月亮也希望卷心菜跌跌價,好吃幾頓飽菜,然而,“菜籃子工程”何時給予城市市民以如此機會過?

  農民“賣菜難”和居民“買菜貴”,這是一對非常奇怪的矛盾,矛盾在於一邊高叫“菜籃子工程”政績觀一邊卻市民菜農雙不利。菜農賣不出好價甚至因賣不出菜而自殺,市民卻天天盼實惠價卻永遠等不來低價菜。這一對矛盾的凸顯是不是恰恰證明了“菜籃子”工程只是口頭政績,而到了市場行為中是否又證明菜農賣菜仍然處於原始無銷售指導無生産計劃無政府干預的“三無”狀態?

  超市設立“賣難”專櫃,“農超對接”試點,鼓勵蔬菜批發市場、農貿市場設立臨時性蔬菜直銷專區,允許菜農免費進場銷售自産蔬菜;支援農業合作社和農民進入城市社區、街道直銷蔬菜;研究在城市特定區域和時段,設立免攤位費的“週末市場”。種種思路又説明瞭什麼呢?“菜籃子”工程必須變成“菜園子”工程才有效,否則“菜籃子”工程就會變成空洞無物的“偽政績”工程。

  期待“菜籃子工程”變成真正的“菜園子工程”,由政府減免或免除農民進城賣菜的過橋、關卡費用,由政府出面在城市中設立直銷菜點,由政府指導平抑“農超對接”中的經銷利潤過高問題,實現“平價菜”目標。也就是説,讓農民賣菜就像從菜園子裏往田頭搬運一樣方便,讓市民買菜像從菜園子裏摘取現買一樣方便。由田頭集中、産地收購、長途運輸、銷地批發、零售各環節變一步到位,如此“菜籃子”工程變“菜園子”工程,才可能消除菜賤傷農菜貴傷民的尷尬境地。(李振忠)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