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讓大學變成“車間”

時間:2011-03-16 13:18   來源:人民日報
  理想中的大學,是一個出産思想精品和學術“工藝品”的地方。研究人員在某一專門領域傾注多年的心血,産出的成果應該代表這一領域的最高或最新成就。這應該是學術研究不言自明的守則。然而,由於一些大學過於強調“大幹快上”,出産學術産品的大學變成了“車間”,精品和工藝品也變成了“山寨品”甚至是“次品”,這是令人遺憾的現象。

    大學變成“車間”,是因為用企業的邏輯取代了大學的邏輯。比如一個理工科的大學,原來一年承擔200多個課題,來了個新校長,大手一揮:我們今年上400個!這樣,科研人員的任務就是怎麼把這400個産品製造出來交差。在這樣的重壓之下,出一些“山寨”産品或“次品”就成了不可避免的事情。

    出“山寨品”是因為學術的創新性被扼殺了。創新性應該是學術的生命力所在,同時也是需要培育的,拔苗助長必然會導致創新性的喪失,進而導致一些跟風、模倣的“山寨品”。在人文社會科學等領域,唯西方學術界馬首是瞻,甚至不惜淪為學術“二道販子”的現象屢見不鮮。“次品”則更加等而下之,不但不具備“創新性”,連學術研究基本的規範都棄之不顧,剽竊、抄襲等不光彩的行為損害著學術的品質和信譽。

    不讓大學淪為“車間”,我們首先呼籲務實的治學理念。大學不同於工廠,學術生産有自己的邏輯,不能用企業邏輯取代大學邏輯。其次,我們呼喚學術自律,對學者而言,尊重學術規範,就是尊重自己。我們最不希望看到的,就是學者因為自己産出的“山寨品”或“次品”觸犯了國家法律,而被訴諸公堂。

    需要指出的是,並不是所有的學術爭端都需要法律去調整的,法律應當給學術自治留下必要的空間。對大學而言,法律只是一個底線,但如果一些人不自覺遵守學術共同體的準則,那麼對不起,國家法律就要對你説不,對你的行為給予懲處。也就是説,當你抄襲了別人的東西,甚至作假,法律的板子就要打在你身上。即使如此,我們也還是希望,法律的板子不光要打在“製造者”的身上,還要打在那些讓大學變成“車間”的人身上。(龍文)

編輯:趙靜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