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霸王(廣州)有限公司得到官方認證,被認定為“中藥世家”。而這距該公司洗髮水的“二惡烷”風波還不足兩個月。(9月6日中國新聞網)
一面是“霸王”洗髮水致癌風波,由坊間流言到國家食藥監局正名;一面是“中藥世家”美譽,由霸王自封發展到權威機構敕封。按常理邏輯,“霸王”的命運本該是峰迴路轉、柳暗花明,然而輿論及民眾非但對“霸王”難生愛心,就連飽含悠遠傳承意蘊的“中藥世家”,也一併反感起來。為何兩個權威機構(部門)合力的作用,是如此適得其反呢?“霸王”與“中藥世家”,到底是誰病了?
要破解這個謎,恐怕首先還要厘清“霸王”之類草本産品的現實境遇。眾所週知,隨著工業化污染的嚴重,綠色與天然無不為商家所爭寵、百姓所熱捧,這就使得草本産品的競爭日益激烈起來。倒不是説,魚目混珠、良莠不齊成為草本産品市場一大特點,可是在草本尚未形成國家統一標準的情形下,不能不説草本開始退衍為一種商家炒作的概念。草本益處被過分誇大,甚至幾近無所不能、包治百病的“狗皮膏藥”。這都讓作為日趨理性的消費者頗不待見,加之一些言過其實的草本産品經媒體曝光,無不令人們對草本産品畫上大大的問號。“霸王”被港媒曝存致癌物,所形成的“以訛傳訛”效應,從一定意義上講,正是公眾對被神話的草本産品早就心存疑慮的大釋放。
與此同時,我們食品、藥品等領域“只監不管”事件的頻發,也從側面導致了權威機構“正名”公信力的孱弱。可以説,在草本産品市場群爭紛亂之際,“中藥世家”等美譽能不烙上“欺世盜名”的罵名?其實縱觀當下,不甚規範的中醫市場及幾近亂象的養身之道,無不將“中藥世家”、“祖傳秘方”等推到了迷信的邊緣,一系列諸如“張悟本事件”、“李一現象”,在傷及中醫形象的同時,也令原本昭示功效的“世家”、“秘方”等詞彙,成了招搖撞騙、唯利是圖的代名詞。
不可否認,作為中華民族文明傳承的中醫,我們理應保護和發揚,但在這種扭曲的經濟之道面前,保護和發揚會不會重蹈“馳名商標”的覆轍呢?“馳名商標”背後的“申辦經濟學”人所共知,權威機構頒發的“中藥世家”又怎能“自證清白”呢?更何況早在2009年,國家食藥監局就下發了針對“中藥世家”等的用語禁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