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樣的會議 什麼樣的經濟

時間:2011-11-16 13:19   來源:羊城晚報

  近日,首次發佈的《中國會議藍皮書》指出,目前我國每年舉辦各種會議多達幾千萬個,涵蓋公司會議、政府會議、事業單位會議和社團會議四大類,會議經濟産值近萬億元。有關人士説,會議經濟正成為拉動地方經濟的新增長點,並日益受到各級政府和會議産業鏈各相關環節的重視。

  不同的人,看到這一資訊一定會有不同的感受。成天泡在“會海”裏且樂此不疲的人,一定會覺得這是一個天大的“利好”:誰説開會只是消費、浪費?它還能創造産值,還能拉動經濟,還能成為新增長點!看來,給“會海”恢復名譽的時候到了。而很多民眾對此則一定會感到價值錯亂:難道從上到下深惡痛絕的“會海”,竟然是不但不該反對而且應當重視的嗎?

  從前,我也只知道有“會展經濟”,而不知有“會議經濟”,現在看來真是有點孤陋寡聞。雖説身處一個無地無日不開會的社會,但乍聽到“會議經濟”這一響亮的名詞,還是嚇得不輕。不過,人們熟知的“會展經濟”,從定義和表現形態來看,是“會”中有“展”、“展”中有“會”、亦“會”亦“展”、亦“展”亦“會”,似乎“會議”是被包含在其中的,不知有何必要把“會議”及“會議經濟”單列出來?或許是“會”有獨特價值和廣闊發展空間,又或許是“展”指望不上便只能指望“會”一枝獨秀了。

  用幾千萬這樣一個彈性極大的概數,來描述每年舉辦的會議數量,可見統計的不精確,事實上也難得精確,但這已足可無愧地躋身於“會議大國”的行列了。但據業內人士説,我國的會議規模仍與世界平均水準“差距很大”,比如,500人以上的會議僅佔全國會議總量的10.1%,而國際上同樣規模的會議佔會議總量的28.3%。要縮小差距,並使會議為經濟增長作新貢獻,那麼出路之一是上規模,多開幾次500人以上的會議;再不然,就須在數量上繼續擴張。如果請不到國外的、外地的人到本地舉辦會議,那麼只有就自力更生,自己多開幾次,自己拉動自己的內需。

  如果相信故意打碎一塊玻璃、再安上一塊玻璃也能帶動GDP,那麼,任何會議都可以成為經濟的引擎。出場費揣進兜裏,美酒佳肴吃到肚裏,精緻禮品拖回家裏,即使會議毫無成效,但開這樣的會,不能説不關乎與會者的幸福指數,更不能説不關乎産值。如果你主張現今通訊技術這樣發達,開一個電視電話會就能解決問題,大可不必到會議型酒店去隆重其事;或是主張一個會議能解決的問題就不必開兩個會,甚至反對以會議來貫徹會議,那麼你就不但討人厭,而且妨礙了産值的增加和經濟的增長。

  在“會議經濟”旗幟的指引下,即使知道大多數國家(主要是社團會議和公司會議)和我國(主要是事業單位會議和政府會議)的會議類型及其構成存在重大差別,人們似乎也無必要思考如下問題: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會議,又需要什麼樣的經濟?(滕朝陽 北京青年評論家)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