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0月9日零時起,國家發改委決定汽、柴油價格每噸均降低300元。這是國內汽、柴油今年以來的首次降價。對於國內油價“漲多跌少”、“漲快跌慢”的公眾質疑,發改委價格司司長曹長慶表示並不存在。
應該説,這次油價小幅下調,既早在公眾期盼之中,又的確有些意料之外。期盼之中的是,國際油價漲漲跌跌已經很多輪,其中紐約原油期貨主力合約報價更是從上次調價時的每桶110美元跌至75.67美元,國內成品油價格此番下降顯然是姍姍來遲;意料之外的是,國內成品油跟蹤的迪拜、布倫特、辛塔三地油價接連幾日出現暴跌後,10月5日突然又掉頭暴漲,似乎並未達到下調成品油價格的邊界條件。
必須承認,發改委此番下調油價,雖然幅度很小,但還是照顧了公眾要求油價下調的呼聲,並沒有完全嚴格地按照現行成品油定價機製冷冰冰辦事。可惜的是,公眾對此似乎並不領情,反而仍然在強烈質疑成品油價格“漲多跌少”、“漲快跌慢”。站在公眾生活體驗的視角上,這絕非虛言。
問題出在哪?就出在現行成品油定價機制本身。概括起來,至少有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連續22個工作日”的調價機制,對國際原油價格變動的反應嚴重滯後,其實,國際油價連漲22天的可能性要遠大於連跌22天,公眾借著短暫的油價下調週期購買便宜油的權利,在事實上被剝奪殆盡。二是,所謂“國際油價”並非鐵板一塊,幾個原油交易市場的原油價格也是分離的,國內成品油定價機制的跟蹤體系將紐約排除在外,對所謂“國際油價”的變動反應顯然不夠全面,而紐約油價變動恰恰是國內媒體和公眾關注最多的,於是首先在“國際油價”的概念上,公眾和定價機關的理解就不一樣。三是,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不斷提高,人民幣在國際市場上的購買力不斷增強,將人民幣匯率變動帶來的價格利好,完全排除在外,這顯然也是不公正的。
當然,除了成品油定價機制之外,公眾強烈感到“漲多跌少”、“漲快跌慢”,還與“兩桶油”的絕對壟斷有關。“兩桶油”完全能借著國際油價起起伏伏逢低進口低價原油,卻絲毫不願讓利於民,而是將定價機制的遲鈍漏洞利用到極限。國際油價走低之時,民營加油站很多都能同步展開降價促銷,可是“兩桶油”加油站執行的永遠是最高價格,中石化即使在香港降價也絕不在內地降價。鋻於此,發改委既要評估完善現行成品油調價機制,更要打破加油站經營的“兩桶油”壟斷格局,讓競爭激烈的加油站市場帶給消費者更多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