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高明的限,其實不在直接的限購,也不在直接的限行,而在通過科學的調控辦法,使有車一族自覺自願地約束駕車出行。
特大城市該不該限制汽車?在缺乏科學的城市功能佈局、高超的交通設計和管理水準下,限購是一項次優選擇。但限購本身也是一個很講科學的活兒。北京通過購車搖號方式限購,有其科學性、合理性的一面。但從這一新政實施以來的一些亂象看,購車搖號新政還過於粗放,在科學性、針對性上尚缺乏更加高明的設計。
最近在一些汽車交易市場內,有人打出購買新車不用搖號的廣告。儘管北京交通委否認十萬元確保購車搖號中簽説法,但這本身説明,沒有中簽的人,有著多麼強烈的汽車消費需求。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簽者卻一點兒也不急。有報道稱,北京目前産生的5萬多個購車指標中,僅有1.2萬個指標用於購車。儘管還沒到購車期限,臨近時購車率可能會提高,但全家多人中簽後僅買一輛車,導致購車指標浪費的情況恐難避免。同時,這種中簽後的低購車率,至少表明其汽車消費需求並不強烈,是購車搖號新政刺激的結果。
顯然,汽車消費趨向失序了,不是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在起作用,而是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在干預。但因為干預的不得法,使汽車消費行為扭曲了,更使正常的汽車消費市場受到了較大的抑制。
出現這種失序局面,或許不在決策者考慮之中,卻是新政刺激下草民選擇的必然結果。限購令一齣,一部分人當然就會有超前消費行為。中簽率不高,親戚朋友家屬可能全面出動,以提高中簽概率。結果當然就出現想買的人沒指標、有指標的人不想買的局面。這説明,政府在汽車消費的資源配置中效率不高,遠沒有市場配置來得擅長。
在政府方面,當然希望滿足民眾需求,提高配置效率,於是便有了“政府考慮給一兩年沒搖上、又確有買車需要的人以指標”的承諾。然而,這種承諾雖然能實現最終的配置效率,但卻在理論上把購車搖號新政給推翻了。因為有購車需求的人,只要堅持一兩年搖號,最後都可以獲得指標。到那時,機動車凈增數量將會出現報復性上揚。
那麼購車搖號方式有沒有更加科學的設計?理論上或許有吧,但恕我們愚笨,想不出更優的、能夠使汽車消費行為規範和理性的辦法來。基於市場在資源配置方面的高效率和成功經驗,政府其實大可不必直接走上臺前當購車指標的“分發員”,而可以借用市場配置的辦法來實現調控。具體什麼辦法最有效,可以再研究,但至少應當奔著這個方向去,政府應當少幹那些幹不了、也幹不好的事,不要動不動就想僭越市場,把市場幹得順手的事搶過來幹。
而從治堵理念中的“限”字訣看,更高明的限,其實不在直接的限購,也不在直接的限行,而在通過科學的調控辦法,使有車一族自覺自願地約束駕車出行。這樣的辦法,值得深入的探索實踐。(喬子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