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國企很像“怨婦”,給婆家帶來財運,但始終不受家庭成員待見。《中國經濟週刊》近日重提了國資委主任李榮融的一句話:“我想不明白,為什麼國企搞不好的時候你們罵,現在我們國企搞好了你們還是罵呢?”想不通可以理解,但我們還是那句俗話:老百姓心裏有桿枰。
現在國企搞好了,但關鍵要看國企是怎麼一種好法。現在國企的好,按照某些人經常念叨的,一是實現了國有資産保值增值,二是上繳了數以萬億計的利稅。這是很光鮮的成績單,如果企業主看到這樣的成績單,當然會激動不已。
但“全民”既是國企出資人,又是國企的消費者,於是就有了角色衝突。國企賺了錢,“全民”作為股東,可能會喜從中來。國企提供的産品和服務價格高、品質不高,“全民”卻頭疼不已。國資委總不能説,國企是我們自己的企業,大家就多多包涵,犧牲小我,成就大我吧!
真正好的企業,應當敢向市場競爭的潮頭立。如果國企真的好,國企就應當在非競爭性領域與競爭性領域同樣表現出色,佔據優勢。但一部國企改革史,就是一部國企從競爭性領域落敗的歷史,最後退守資源壟斷和自然壟斷行業。國企從競爭性行業落敗,是因為體制機制僵化,凡事“等靠要”。
我們不妨選擇價格説事:市場中的商品與服務價格不可能由一兩家企業説了算,而是萬馬奔騰擇其中。企業産品成本低於價格,你就賺錢;高於價格,你就虧損。這是市場法則,它成全了優質企業,而將羸弱企業淘汰出局。
但我們的國企是如何定價的呀?國企多居於壟斷地位,無所謂市場,也就沒有市場價格。國企商品與服務的定價,是由政府“指導”出來的,原則就是成本+稅+“適當的”利潤。稅金無論多少,反正由消費者埋單,跟企業經營好壞無關。成本幾何,是由國企自己説了算,有關部門閉門審核即可。看看國企員工高工資高福利,就知道國企在成本控制上做了什麼,也就知道其價格是什麼樣的價格。
回頭來看,現在國企搞好了,並不是企業本身好,而是老百姓出的稅金多,承受的價格高。國企越“好”,“全民”作為消費者付出的代價越大。國有銀行,一方面從存貸利息差中大賺其錢,一方面又肆無忌憚地亂收費。國際上手機話費佔居民可支配收入1%%以內,而我國在城市佔到4.77%%,在農村更佔15.9%%。國民湊份子,養著這樣一幫不肖子孫,沒有權利罵娘嗎?
國資委捧著成績單委屈得流淚,乃因他們的評價標準誤導了自己。企業應當通過競爭賺錢,國企以壟斷方式排斥市場競爭,就不應該賺錢,而應以公益為重。如果國企覺得自己了得,就應按國際市場價格一展身手,讓消費者掏錢掏得心服口服。所以,看國企搞好了沒有,既要看國資保值增值了沒有、利潤多少,還要看國企的價格水準。就是説,要看國企的效率。(楊于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