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時評:鞏固拓展減稅降費成效
減稅降費不是權宜之計,而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經濟高品質發展的重大決策,是減輕企業負擔、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的重大舉措
深化增值稅改革後,我國月均凈增一般納稅人8.88萬戶,相當於改革前的近兩倍。最新公佈的減稅降費成績單裏,這一數據引人關注。比起數萬億的減稅降費數字,8.88萬戶的企業增長數量可能並不醒目,卻意味著更大規模減稅降費給中國經濟帶來勃勃生機和強大活力。
習近平主席在2020年新年賀詞中指出,“減稅降費總額超過2萬億元”。2019年,我國出臺了規模空前的減稅降費政策,有效穩定了市場預期、釋放了發展潛能,成為宏觀政策逆週期調節的利器。從供給側看,增值稅稅率明顯降低,製造業及其相關環節在增值稅減稅規模中佔比近70%,小微企業普惠性減稅約2500億元,有效減輕了實體經濟負擔。稅費“紅包”為眾多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實現轉型升級注入動力。從需求側看,個人所得稅起徵點提高疊加專項附加扣除這兩步改革,直接讓普通百姓錢包鼓起來,有效激發了居民消費潛力,進一步增強了內需拉動經濟的主引擎作用。國家稅務總局的數據顯示,2019年減稅降費共拉動全年GDP增長約0.8個百分點。在國內外風險挑戰明顯上升的複雜局面下,這樣的成績難能可貴。
然而,正如一枚硬幣有兩面,減稅降費給財政收入帶來的壓力也顯而易見。據測算,2019年全年減稅降費預計將超2.3萬億元,這一數字已超過2003年全國財政收入。在減稅降費政策影響下,去年全國稅務部門組織的稅收同比增長1.8%,明顯低於2018年9.5%的增速。在當前經濟面臨下行壓力的背景下,一些人不免擔心,如此大規模的減稅降費,會不會帶來財政風險?繼續落實減稅降費政策,還有多少空間?
作為國家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稅收一頭連著政府的“錢袋”,一頭連著企業和個人的“腰包”。但是,跳出稅收看稅收,用發展眼光、長遠思維放眼量,減稅降費帶來的並不一定是財政收入持續減少。根據拉弗曲線理論,稅收收入多少一般取決於兩個因素,即稅率高低和稅基大小。短期看,稅基不變的情況下,降低稅率確實會造成收入減少,但從長期看,減稅往往能促進企業發展和經濟增長,從而擴大稅基,使得稅收收入增加。
近年來的改革實踐不斷證明,短期財政收入高一點還是低一點,並非評價經濟好壞的絕對指標。通過減稅降費,把原來由政府支配的財力更多留給企業,是另一種形式的財政支出,能夠更好激發經濟“細胞”活力,産生“四兩撥千斤”的成效,有利於保持財政收入持續平穩增長。這既是深化供給側改革的應有之義,也是積極財政政策的重要使命。可以説,更大規模減稅降費帶動經濟更高品質發展,經濟高品質發展又為減稅降費提供更大財力空間,最終將實現減稅降費與經濟增長良性迴圈、比翼齊飛。
“要鞏固和拓展減稅降費成效,大力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今年減稅降費做出重要部署。減稅降費不是權宜之計,而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經濟高品質發展的重大決策,是減輕企業負擔、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的重大舉措。鞏固拓展減稅降費成效,既要有“不畏浮雲遮望眼”的境界,不被眼前財政收入波動所困,更要有“咬定青山不放鬆”的定力,以更紮實舉措、下更大氣力做好減稅降費工作,不斷增強全社會的獲得感,為高品質發展提供更充沛動力。
《 人民日報 》( 2020年01月20日 05 版)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