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人民日報人民論壇:讓制度紅利不斷“顯化”

2020年01月13日 13:19:00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歲末年初,中國經濟的發展態勢引發廣泛關注。在關注經濟增速、失業率、物價指數等宏觀指標的短期變化之外,有的研究機構從長期視野出發,注意到一個影響更為深遠的指標變化:中國經濟全要素生産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穩步提升。

  何謂“全要素生産率”?簡單理解,全要素生産率衡量了技術進步、生産率提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發展經濟學有一個基本共識,從長期來看,技術進步是經濟持續增長的唯一源泉。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提高全要素生産率”。全要素生産率是一個典型的“慢變數”,需要為技術創新創造合適的制度環境,通過激勵技術創新來提高生産效率。全要素生産率增速由負轉正,正説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開始釋放制度紅利,也説明面對外部風險挑戰增多、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中國經濟的積極因素在增多,內生動力不斷增強。

  實際上,全要素生産率提升,是技術進步的表現,而背後則是制度紅利的不斷“顯化”。技術創新不會憑空産生,需要通過不斷的制度創新,為技術創新提供適宜的激勵機制和生長土壤。比如在這輪減稅降費中,通過提高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這一制度設計,使得更多企業提高研發投入。通過制度創新,樹立起鼓勵創新的導向,促使減稅降費的紅利更多轉化為創新活力、轉型動力。

  如果把視線拉開就會發現,一部中國的改革開放史,也可以説是通過改革來不斷釋放制度紅利的過程。從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股份制,到建設經濟特區和沿海開放城市、放開農民工進城落戶,再到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在中國經濟騰飛的40多年裏,面臨過很多考驗,但都通過深化改革,攻堅克難,實現了進一步發展。現在,我們仍然需要以制度建設為主線深化改革,不斷釋放更多制度紅利,為經濟發展注入內生動力。

  觀察中國經濟發展,不能被短期的數據波動牽著鼻子走,而應該以長週期的視角、更多關注那些深層次的制度性因素。在經歷一段時間的結構調整陣痛期之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制度紅利正在逐步釋放出來,並開始覆蓋改革成本。不斷優化營商環境,2019年全國日均新設企業達到2萬戶;貫徹大規模減稅降費政策,2019年全年累計新增減稅降費超過2萬億元,佔GDP比重超過2%;發佈外商投資法,為更高水準開放奠定制度基石,在全球資本流動規模萎縮的情況下中國資本流入逆勢增長……一系列改革舉措,正潤物無聲地為經濟發展釋放制度紅利。可以預期,隨著改革深入推進,更多制度創新將不斷推出,成為應對外部衝擊的“逆週期調節”強大因子。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我們要打贏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必須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運用制度威力應對風險挑戰的衝擊”。這正是中國經濟行穩致遠的底氣所在。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切實把黨領導經濟工作的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讓制度紅利不斷“顯化”,讓制度威力更加強大,就能推動中國經濟實現高品質發展。

  《 人民日報 》( 2020年01月13日 04 版)

[責任編輯:王怡然]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5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