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傷醫,技防不如心防

時間:2015-06-18 14:33   來源:長沙晚報

  燒傷面積達34%左右,重度燒傷面積超過15%,72小時內仍有生命危險……16日8時40分許,鼻咽癌晚期患者王某在廣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的電梯間內,將隨身攜帶的一小瓶汽油潑灑到醫生覃某身上並點燃,造成覃某重度燒傷。目前,王某已被警方控制。(6月17日《長沙晚報》)

  近年來,全國範圍內發生的傷醫殺醫案屢見不鮮。此次發生在廣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的傷醫案,尤其令人唏噓。事件發生後,不少網民驚呼,難道以後進醫院都要過安檢?醫院加強安保措施是應該的,但多數情況下也只能防範醫鬧和一些意外突發狀況,而對於那些精心策劃的暴力傷醫殺醫事件,再強大的醫院安保也無濟於事。

  比如,如果患者想針對性地傷害某位醫生,那麼即使醫院加強了安保,也很難防範。畢竟醫生不可能一天24小時都呆在醫院裏。何況,一些大醫院每天進出病人數以萬計,如果實行像火車站、飛機場一樣的安檢制度,那麼患者就醫的效率將大大降低,即使醫院能承受這樣的安檢成本,患者恐怕也不會答應。

  可見,對屢屢發生的傷醫殺醫案“技防”不如“心防”。所謂的“心防”,就是通過積極主動的醫學科普,讓患者和家屬了解更多的醫學常識,使他們認識到人類疾病的複雜性以及當前醫療水準、醫療技術、醫療設備的局限性和滯後性,從而對所患疾病有一個科學、理性而客觀的評價,同時對疾病的治療程度有一個合理的期望值。

  事實上,大多數傷醫殺醫案件的背後,都是患者或其家屬對疾病的治療、健康的恢復及生命的挽救抱有太高甚至不切實際的期待,一旦治療的效果達不到患者的心理期待值,就認為是醫生和醫院沒有盡力或人為耽誤治療。在這種情況下,再加上病痛的折磨和對健康恢復的絕望,最終導致部分患者走向傷醫、殺醫的極端。

  如何對包括患者在內的公眾進行“心防”?從長遠來看,要由醫療主管部門、醫療機構積極開展社會性的醫學科普工作,只要堅持不懈,就一定能産生看得見的效果。而更為直接的辦法,則是當患者或家屬走進醫院,站在醫生面前時,對他們採取具有針對性的醫學科普教育,比如除給出治療方案外,醫生還可向患者和家屬介紹一下這種疾病的特點、治愈率以及當前的醫療水準和技術等。

  尤其是對於那些遭遇重大疾病,或久治不愈的患者,可考慮在醫院設置專門的心理疏導部門,在普及疾病知識的同時,對患者及其家屬進行心理疏導、情緒安撫等。正所謂“技防”治標,“心防”才能治本,醫院在加強“技防”的同時,更應把“心防”提上議事日程。(苑廣闊)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