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劇種如何在大數據中生存

時間:2015-05-20 14:19   來源:光明日報

  你最近一次看地方戲是什麼時候?你還記得自己的家鄉戲有什麼名段麼?作為地方劇種“吉劇”的研究者,筆者認為答案不會讓人樂觀。

  吉劇,顧名思義是吉林省的地方戲曲。相比京評大戲,從歷史沿革和地域影響看,吉劇都是“小劇種”。20世紀60年代初全國新生劇種64個,時至今日,碩果僅存的只有15個,吉劇是其中之一。

  1959年,為響應周恩來總理關於東北要創建自己劇種的號召,吉劇創建,並成為一個新傳統戲曲劇種。在隨後數十年的歷史中,它創造了一系列優秀劇目,得到領導和專家的充分肯定,獲獎、拍電影、拍電視劇、赴港澳和國外演出,碩果纍纍。但進入21世紀以來,吉劇同中國傳統戲曲一起陷入了現代化的困境。怎樣解決市場化需求和文化內涵之間的矛盾,如何把握“自成一家”與“博採眾長”之間的分寸,又如何讓一個地方戲曲劇種與當下網際網路傳播完成“生態融合”?吉劇正在探索的解決方法是,籌備和建立小劇種的大數據平臺。

  作為數字化建設創新構想的實踐,中國吉劇大數據平臺建設目前正在進行籌建工作。試圖通過對地方戲曲數據收集、分析、呈現,從吉劇中尋找、提煉出與當下流行文化的共性元素,從吉劇形態及其演變過程中尋找到關東地域文化的獨特個性。

  中國吉劇大數據平臺建設的近期目標,是完成平臺的基本搭建,構建吉劇文化創意産業圈,充分利用網路媒體的時效性和交互性,將吉劇名家名段以及根據吉劇改編的電影電視劇、劇本文本、曲譜、人物傳記等一一呈現。中期目標是完善大數據平臺,使其成為國內影響力最強的戲曲數據平臺,並覆蓋東北亞地區。通過東北師範大學已建立的與20多個國家、地區的30多所大學的校際聯盟,開展線上與線下結合的“中國吉劇文化推廣周”活動。遠期目標是進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産數據庫,深度覆蓋東北亞地區。對於這一點,聯合國對非物質文明成果的數據平臺及日本等國家對文化、歷史的數據庫建設非常值得學習和借鑒。

  大數據平臺對於地方劇種的發展,甚至對於地方其他瀕臨滅絕的藝術、文化的傳承都有借鑒意義。我們對自身地域文化挖掘不夠深入、不夠豐富,就只能成為其他外來文化發展的墊腳石。網際網路時代的文化生態不是趨同與迎合,而是要更多地發現地域文化的獨特性,關注地域文化之根,實現文化産品的內容創新和文化生産方式的創新,讓傳統的文化資源經過創造性轉化,實現它的文化價值。

  吉劇同其他地域文化一樣處於生存方式和傳播方式的轉型中。能否在這個過程中獲得新的意義,保持積極參與社會生活的姿態,而不是變成一種純粹的歷史標本,決定了每個小劇種的生死存亡。但願這種大數據探索,能讓今天的年輕人在回答筆者在文章開頭的提問時,不再那麼茫然。(史冊)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