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不僅為了紀念

時間:2015-01-29 14:27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不久前,筆者和一名當過多年記者的德國人舍普談起二戰,從他的話中看到了普通德國人如何對待自己國家這段沉重的歷史。

  舍普在大學學的是歷史專業。回憶以前的記者生涯,他最難忘的是曾為製作德國電視二台二戰系列紀錄片讀了整整一年的觀眾來信,來信都是觀眾寄來的參戰親屬戰時家書。

  舍普説,讀這些士兵家書常讓他號啕大哭,信的內容説什麼的都有。戰爭歷史的框架,德國人人都知道,但戰爭對個人究竟意味著什麼,歷史書裏卻沒有。

  舍普本人的爺爺去東線作戰再也沒回來,奶奶在家從不與小輩談戰爭,前些年奶奶也走了。舍普是戰後生的人,但他並不認為二戰和自己沒有關係。他探究二戰歷史,特別是想搞清楚普通德國人當時究竟是怎麼想的。他認為,這有助於自我定位。

  和舍普談起蘇臺德德國人的話題。他認為,這些“被驅逐德國人”的個人命運當然悲慘,但是對德國人來説,談及戰時個人遭遇的大前提是納粹德國挑起了戰爭。這個前提得時刻牢記,否則容易得出扭曲歷史的結論。

  二戰結束後,德國反思歷史的認真態度為國際普遍認可。但不少德國人覺得,如何反思歷史,特別是讓生活安逸的年輕人找到自己與那段歷史的契合點,是現下值得思考的問題。像過去那樣簡單地集體承擔罪責,重復批判希特勒等納粹惡魔,或者抽象地進行反思,年輕人往往難以深刻理解。以前有親歷者到學校去與學生交流可以彌補空缺,但現在親歷者越來越少。而且,現身説法的親歷者大多是大屠殺受害者,那些幫兇哪去了?少數當時勇於冒風險保護猶太人的警察或納粹政府的反叛者的事跡被用作寶貴的教育材料。但是,還是那一問:幫兇哪去了?

  實際上,德國一些普通人已在自發地探究與自己家庭相關的二戰歷史,到眾多歷史檔案館去探尋自己祖輩戰時究竟幹了什麼。德國的報紙雜誌也時有普通人私人調查結果的報道。這些調查發現往往讓勇敢直面親人歷史的德國人非常痛苦,但對現今的德國人卻是更能引起共鳴和深思的鮮活材料。通過客觀探究祖輩的往事和心路歷程,思考普通民眾與納粹罪惡的關係,會使歷史反思更具現實意義。

  德國還需要不斷反思嗎?需要,因為即便是在德國集體反省歷史的大背景下,德國人對歷史的態度也並非鐵板一塊。比如有德國人就因為聽祖輩講述了很多蘇臺德人那樣的“被驅逐德國人”的痛苦經歷,認為德國反思過於強調納粹罪行,而忽視了“被驅逐者”的遭遇。這些人並沒有像舍普那樣從納粹德國是戰爭禍首的大前提出發全面思考問題。更有極右翼組織一直在宣揚篡改歷史的論調——仇外,排外。

  在德國,繼續檢討歷史的一個主要目的是讓新一代人通過各種方式深入塵封的歷史,探究當時納粹主義大背景下複雜的社會環境,思考普通人隨波逐流甚至助紂為虐的嚴重後果,從而避免重蹈祖輩覆轍。

  最後,摘錄一段前不久親歷的德國學生二戰紀念活動演講作為結尾:

  “紀念不僅為了紀念。我們今天來這裡並不是為了哀悼過去,而是為了警示人們,仇外和法西斯思潮現在依然存在。如今,我們看到有人僅僅因為與我們長得不同、想法不同、信仰不同就被毆打,是感到震驚還是無所謂?如今,我們看到個人或是群體被挑逗、被侮辱,我們是去反對還是跟著嘲笑?這些都是我們每個人和社會要直面的問題。近年來曝光的極右翼地下組織常年對外國人搞恐怖暗殺的新聞更讓我們震驚。我們只應有一個德國,一個崇尚容忍和多樣性的德國。”(班瑋)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