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場館唱“空城計”何談文化惠民

時間:2015-01-16 14:16   來源:新華網

  文化館唱“空城計”,這齣戲怎麼樣?

  文化部網站發佈的資訊顯示,截至2013年底,全國縣級以上文化館、群眾藝術館數量有三千多個,文化站超過四萬個,村(社區)文化室25萬個。然而,在一些地區的文化場館裏,要麼有名無實,要麼唱著“空城計”。

  環顧現實,一些文化場館確實是有名無實,挂著“羊頭”賣著“狗肉”。難怪有老百姓形象地説,“工人文化宮裏無工人,少年宮裏無少年”。有些工人文化宮變成了純粹的電影院,而電影票價又長期昂貴,普通工人消費不起。有些少年宮也變了味,裏面儘是社會上的培訓班。

  為啥會這樣?原因恐怕在於,管理部門淡忘或有意模糊了文化場館的公益性質,不願意在它們上面投入足夠的財政資金,而是放手讓它們自主“創業”、自謀生路,管理部門還能得以利益均沾。於是我們可以看到上述現象。即使是兒童圖書館,也擺著商業行銷類書籍……

  而唱“空城計”的文化場館因為缺少有吸引力的活動,缺乏相關配套設施,成了徹頭徹尾的擺設。即使在城市,一些社區圖書室等文化場館,熱熱鬧鬧辦起來,但是冷冷清清開下去。幾乎是“羞答答的玫瑰靜悄悄地開”,“養在深閨人未識”,市民的利用程度不高,資源閒置狀況嚴重。

  之所以出現此類現象,一方面,與傳統文化場館受到網路時代娛樂多元化、數字化浪潮的衝擊有關。另一方面,則與傳統文化場館自身存在服務短板有關:建設時重硬體、輕軟體,內容、形態都存在低層次與單一化現象,難以吸引民眾;在運作中單純追求形象效應、政績效應,而忽視了文化場館的文化傳播意義和價值這一根本出發點。還有些投鉅資新建的文化場館因佈局不合理,遠離城市中心和人口密集地,未能發揮作用。

  日前,中辦、國辦公佈的《關於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及附件《國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指導標準(2015—2020年)》,要求給群眾提供“對路子”的公共文化服務。一者,要為文化場館的社會功能、服務群體等重新明確定位,使之回歸公益屬性,併為文化場館的建設、維護與運作提供充足的政策和資金支援。

  二者,要以明確的考核機制,倒逼相關部門將文化場館不僅要建好,更要利用好,提升服務品質,提高可利用率,增強自身魅力。

  與此同時,也要大力引導、鼓勵老百姓走進文化場館,在全社會營造全民閱讀、全民學習之風,以抵消瀰漫在整個社會的功利主義或實用主義。正如有識之士所言,公民文明素養的提升,離不開優秀文化藝術作品的熏陶,離不開優秀精神成果的滋養。(何勇海)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