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89年在澳大利亞首都堪培拉舉行首屆亞太經濟合作會議算起,這個簡稱為“APEC”的經合組織已走過1/4個世紀的風雨。其每一次會議,都是對東道主軟硬實力的一次大考。相隔13年,中國再次成為APEC會議“主場”,北京接過了考卷。
面對這張考卷的,不止是“有關部門”。會議召開期間,機動車單雙號限行、一些地鐵站臨時封閉、一些路段會有交通管制,給市民出行帶來一定的不便……連天津、河北、山東等周邊省市也受到影響,與首都一道實施最高級別應急減排措施,可謂“同呼吸、共命運”。
在北京這樣一座特大城市舉辦大規模國際盛會,必定無法避免對一些市民正常工作、生活的影響。事實上,為保障大型國際會議或賽事的舉辦,在一定時段或是區域內採取特殊管理措施,也是國際通行做法。僅以歷次APEC會議為例,調休放假、交通管制等幾乎是“必選項目”。泰國曼谷在舉辦APEC會議期間,除了部分政府機關和公司放假外,甚至規定百貨公司不得進行促銷活動,以免市民開車前往採購造成擁堵。
任何一次重大國際活動的成功舉辦,既需要政府、城市管理者的科學統籌、合理調度,也離不開公眾的包容與支援。當然,這需要決策制定者、城市管理者在採取特殊措施與保障公民權益之間尋求平衡。其中至為關鍵的,就是用誠意去贏得公眾的真心理解與支援。
如何用盡可能小的社會成本收穫盡可能好的辦會效果,是對治理能力的一次檢驗。作為首都,從2006年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2008年北京奧運會到2009年新中國成立60週年慶祝活動,應該説,北京在一次次組織舉辦重大活動中累積了豐富經驗,城市運營、管理、應急實力與日俱增。此次APEC會議前,北京市政府及時發佈致市民公開信、群發短信感謝市民所作貢獻,連市民都直嘆“太客氣”;與此同時,調整公交地鐵的運作時間和線路,提高運力,都是為了盡可能緩解限行帶來的不便。類似人性化、便利化的細節,就是尋求理解、增進互信的一次次努力。
而APEC會議成功主辦的“軍功章”,也必然有周邊省市居民的一半。當京津冀魯的網友們,紛紛在微信朋友圈曬出澄澈的天空、金黃的銀杏、整潔的街景,有人這樣感慨:“APEC藍,好想你多陪我幾天。”以APEC會議舉辦為契機,增強攜手共進的環保意識,我們就會離清潔空氣、朗朗晴空更近一步。
APEC可説是一條意蘊頗深的時間軸。2001年上海APEC會議召開之際,中國的GDP總量在全球還只居第六位;如今,當北京牽手APEC,中國已穩坐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交椅。在這種背景下,中國參與國際事務的廣度、深度必將日益拓展,這既是展示國家能力的機遇,也是一個大國應當扛起的責任。從這個意義出發,作為一個現代公民,每一次置身重大國際活動的場域,都是涵養公民精神的一次歷練,也是世界公民意識的一次昇華,應當敞開心扉、嚴謹對待。
詩哲説過:人們對一切都會厭倦,除了對理解。在APEC會議的圓桌前,各成員經濟體之間的相互理解,是彼此信任與合作的前提;而會場之外,政府、社會、公眾互動中投射出的理解精神,更留下了生動的迴響。當我們在理解中跨越“APEC時間”,北京奉獻給全世界的,必將是獨特的“APEC記憶”。(李浩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