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央視綜藝頻道連續召開四場春晚座談會,開門取經。由執導過兩屆春晚的總導演哈文所領銜的羊年春晚主創團隊,在此次座談會上悉數曝光。據悉,央視羊年春晚依舊秉承“節儉辦春晚”宗旨。為春晚舞美服務的傳媒公司坦言:“臺裏給出的口風應該是歷年最節儉的一次,舞美會在現有基礎上在編排上下功夫,不會再買新東西了。”(10月28日中新網)
從團隊陣容來看,總導演是此前已執導過兩屆春晚的哈文,並無甚新意。不過,提出辦“歷年最節儉”春晚,連舞美都在既有基礎上編排,可謂一大亮點。事實上,“節儉春晚”的口號在蛇年春晚就已提出,其經費和舞臺規模較往年都有所下降。今年再提“歷年最節儉”,可以視為是響應2013年五部委“節儉辦晚會”要求的一種延續和強化。不難預計,春晚已經開始邁入“節儉時代”。但是,以節儉為原則的春晚,真的可以就此告別“年年挨罵”的困境嗎?
春晚歷來以舞臺宏大、團隊奢華而著稱,在節儉的原則之下,必然要求改變過去的一味“高大上”的追求。在某種程度上,這是一個契機,因為以往春晚挨罵的一個重要原因,便是過於注重形式包裝而忽視內容上的創新。一旦囿于經費限制而剝離了奢華的外表,公眾對於晚會的內容要求無疑會相應提高,自然亦將倒逼相關方面在內容上有更多的創新。然而,在經費充裕的情況下,春晚都難以跳出“罵聲”,“節儉時代”的春晚如何既省錢又高質,難度不可小視。
可以肯定,儘管春晚的奢華受到詬病,但僅僅靠縮小舞臺規模、節省舞美回歸“平凡之路”,顯然不意味著就一定能獲得好評。必須看到,由奢華向節儉的轉變,仍只是形式之變,春晚之所以連年“挨罵”,最根本的原因仍在於定位模糊,未能最大程度上契合娛樂大眾的需求。因此,在某種程度上,節儉時代的春晚還需另一種“減負”,即放下過多的非文藝方面的束縛,最大限度回歸到聯歡晚會的定位上來,以尊重文藝規律為基本原則。
每年春晚從導演到節目的任何變動,都容易引發外界的各種信號解讀,即可以看到當前春晚離一部真正意義上的聯歡晚會的差距。比如去年,由馮小剛這種體制外的導演執掌春晚,就一度讓人對春晚的成功轉型抱以期待,雖然其最終在呈現形式和內容上確實帶來一定的新意,但總體而言,仍舊遠未達到人們預期的效果。即便是馮小剛本人也不無感慨:“從某一方面上講,導電影簡單得多,創作上不簡單,但是任務少,而春晚任務太多,要滿足每個節目都有它的對象。”此中的“任務太多”,恐怕恰恰就是春晚難以充分遵循文藝規律而辦的真正癥結所在。
事實上,按照央視春晚的平臺效應,即便在節儉的前提下,只要秉持開放辦晚會的原則,卸下過多的枷鎖,其品質的提升並不難。無論是節目,還是具體的演藝明星,都可以得到最大的保障。但前提是,有30年曆史的春晚,首先需要一場觀念革新,祛除不必要的歷史負擔和外在束縛,從文藝和受眾的角度來厘清定位。其次,在文藝表現與商業價值上如何平衡,同樣是保證春晚品質的一個重要方面。如過度的商業氣息和植入式廣告,就一度降低受眾對春晚的評價。
“節儉時代”的春晚,必然將迎來形式上的變化。但其最終如何在內容與品質上實現突圍,帶來質變,仍需拭目以待。當然,這必然有一個過程,一個令最大多數人滿意的春晚顯然不能一蹴而就。正如馮小剛所言,“春晚遠不是一個春晚導演的能力能夠決定的,國家的文藝水準、創作能力、製作能力現狀,直接反映到現在的春晚的水準上去。”以此而言,春晚的“突圍”必然應該是伴隨著社會整體文藝水準的同步提升。(朱昌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