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人情往來”污染政治生態

時間:2014-10-22 10:3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敬畏法治、敬畏百姓,才不會沉迷于不正常的人情往來。這是為政者立身處世的根本所在,也是政治生態得以凈化的希望所在

  10年受賄200余次,牽涉糧油、畜禽、餐飲等78家農企;千萬“家産”中,受賄金額250余萬元,另有810余萬元無法説明來源。日前開庭審理的安徽省農委農業産業化指導處原處長金樹芳貪腐案,揭開了官商“人情往來”的冰山一角。

  近年來,“人情往來”頻頻出自腐敗分子之口。一些人受賄時,以人情往來為藉口,便收得心安理得;案發後,以人情往來為開脫,似乎可以減輕幾分罪責。實際上,他們是明修人情之棧道,暗度受賄之陳倉。安徽蕭縣原縣委書記毋保良10年中收禮超千次,過節送禮風刮倒該縣80多名幹部;河南開封原組織部部長李森林在懺悔書中説,自己是被人情往來面紗下的銅臭熏倒的,從小額的“人情往來”,到大額的“事後感謝”,再到後來有些“事前相托”的也敢收了……

  一些腐敗分子和行賄者拿“人情往來”説事,藏匿幾多玄機?説穿了,就是便於私相授受、權錢交易。一旦披上人情往來的魅惑外衣,送禮者理直氣壯,收禮者冠冕堂皇。“來而不往非禮也”,送禮者不是慈善家,大把送禮必有所圖,官員如果不是緊握權柄,會有賓客雲集?清人趙翼説過:“賄隨權集。權在宦官,則賄亦在宦官;權在大臣,則賄亦在大臣。此權門之往鑒也。”簡而言之,賄賂圍繞權力進行,如非居權位,會有那麼多的“禮尚往來”嗎?

  問題是,所謂的人情往來,往往只見官員收企業的禮,卻難見企業收官員的禮。如果説企業送的是看得見的禮金、禮品,官員回饋的則是看不見的禮,為送禮者謀以好處,大開方便之門,其暗設的邏輯是,你給我進貢,我讓你進步;你先意思意思,我才能讓你舒舒服服。變味的人情往來,大開權錢交易之門,污染了政治生態和社會風氣,必須進行有力整治。

  官商“人情往來”的要害是權力,所以治本之策還是織密制度的籠子,切實把權力關住,封堵尋租空間,為破除交往潛規則、樹立清正風氣打下堅實基礎。對幹部而言,莫讓人情往來成為腐敗溫床,首先就需要擦亮眼睛、站穩腳跟,不為人情往來迷失了方向。

  一些人淪為巨貪,當初卻是從一條煙、一個紅包開始畸形的“人情往來”之路的。比如,新中國第一大案中的劉青山、張子善就是由收受一條“哈德門”香煙開始沉淪。一些幹部信奉“小吃小喝不算過,小拿小要沒什麼”,於是吃一點,拿一點,要一點;還有官員堅守“大吃不大喝,收禮不受賄”,卻積少成多,從蟻貪變成巨蠹。一些行賄罪正是從“人情往來”中打開缺口,先是感情投資,再次小恩小惠探路,以小誘餌釣大魚,幹部的防線極易瓦解。

  “人情往來”是陷阱,為官者不可不慎。面對紛繁的物質利益,要做到君子之交淡如水,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官”“商”交往要有道,不要勾肩搭背、不分彼此,要劃出公私分明的界限。公務人員和領導幹部,要守住底線,“心中要有敬畏,知道什麼是高壓線,想都不要想,一觸即跳,才能守得住底線。”

  誠然,幹部不是生活在真空中,也有正常的人際交往,誰沒有三五知己朋友?但情誼再濃,不可越紀;往來再密,不可違法。身為公僕,不可沒有人情味,更不可沒有原則性。深情須用在群眾身上,“笑語作春溫”,讓群眾感受到權力的溫度。與方方面面的人打交道,更需厘清並守住禮與賄、情與法的邊界。“人情得足,苦於放縱,快須臾之欲,忘慎罰之義。”敬畏法治、敬畏百姓,才不會沉迷于不正常的人情往來,也不為畸形慾望之魔所驅使,這是為政者立身處世的根本所在,也是政治生態得以凈化的希望所在。

編輯:李傑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