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待官員縊亡應多些理性

時間:2014-09-19 10:57   來源:長沙晚報

  18日上午,南京市六合區原區委書記婁學全在家中自縊身亡。不久前,他在帶領區委、區人大、區政府、區政協四套班子成員到南京化工園考察調研時,接受化工園管委會的宴請,並收受慰問金,被免去六合區委書記和南京化工園黨工委書記職務,並受到黨內嚴重警告處分。(9月19日《長沙晚報》)

  婁學全為何自縊身亡,原因尚未可知,但總歸是一個生命的離去,所以難免讓人唏噓感嘆。如果人們單純地基於一種對腐敗的厭惡直覺,就對此事進行起鬨式解讀,顯然不妥。畢竟,官員自殺事件各有不同,我們需要就事論事,需要有等待真相的耐心,需要有更為深入的思考乃至關懷。對待這類事件,我們該堅守一個常識:理性看待一個問題總比缺乏冷靜地看熱鬧要好。

  如果拋開婁學全的官員身份,把他當成一個普通人,假設他是因抑鬱自殺,大多數網民表現出的態度可能會有所不同。然而,抑鬱自殺確實是可能存在的。早前,山東濰坊市委常委、副市長陳白峰在其住地附近自縊身亡,他的親屬就透露,陳有多年抑鬱病史。

  所以,官員非正常身亡,究竟是“抑鬱死”還是另有隱情,在真相還沒出來之前,不能簡單下結論,所有的質疑和推理都該有言論邊界。其實,從以往的一些新聞資訊來看,一些官員確實患有抑鬱症。只是因為一些原因,官員的病情不能或者沒有公開。而官員抑鬱多半與壓力相關。

  官員的壓力可能來自反腐風暴,可能來自“官場潛規則”,也可能來自對個人政治前途的失望,還有可能來自上級的要求和老百姓的期待。總之,為官有壓力,權力伴隨著壓力,這也是一個事實。就拿當下來説,化解經濟下行的壓力、深化改革的難度、輿論監督的開放,就可能會讓官員們感到壓力重重。

  早前就有媒體統計,自2003年8月底至2014年4月初,被各級官方認定為自殺的官員達112人,涉及26個省份,上至省部級、廳局級,下至縣處級、科級,幾乎涵蓋了每個層級。統計資訊還透露,自殺的112名各級官員中,絕大多數都在一些重要部門任職,在團委、婦聯等相對權輕的部門工作的寥寥無幾。

  只不過,就這一事件,也有消息稱,婁學全事發前一天還在南京市委黨校學習,所以有人懷疑是因為講座中教授解讀中央反腐風暴,婁在現場大受刺激,最後身亡。而結合他在官場經手過重大項目建設和南京市交通運輸局的履職經歷,再加上不久前因頂風違紀的一段免職經歷,其因畏懼被查而自殺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

  時下,公眾對官員自殺事件高度敏感,很多時候會和反腐聯繫在一起。但事實上,反腐歸反腐,壓力歸壓力。我們不能因為腐敗現象的存在,就説官員承受任何壓力都是應當的,把官員當成抗壓機器,也不能因為反腐高潮疊起,就認為反腐和官員非正常死亡存在必然聯繫。

  官員作為政治精英,有壓力是正常的,事實上,在這個社會,哪個職業沒有壓力?所以官員當然不能矯情。只不過,理解了官員們所面臨的壓力,我們對官員自殺事件或許就會多一份冷靜和思考。當下,反腐敗、整治官場歪風的力度不能減,但緩解官員的壓力,為優秀幹部創造條件,亦當有所為。所以,看待官員縊亡,應少些流言多些理性。(文峰)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