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救”本色

時間:2014-07-14 14:06   來源:人民日報

  一説起“搶救”歷史文化,人們往往會想到那些重大歷史事件中的重要人物和史料,以及瀕臨滅絕的具有重要價值的文化資源和遺産。山東莒縣近年來對新中國成立前農村老黨員事跡進行搶救性、保護性挖掘整理工作。這樣一項針對普通老黨員資料的“搶救”,意義何在?

  莒縣地處革命老區,農村裏僅新中國成立前老黨員最多時就達13341人。目前健在的有1058名,平均年齡86歲。戰爭年代他們浴血奮戰、支援革命;新中國成立後長期住在農村,不抱怨生活艱苦,不計較個人得失,始終過著寧靜樸實的生活。莒縣對這些老黨員面對面採訪、實地拍攝、收集實物,累計徵集20萬張圖片、3萬分鐘的視頻資料和大量珍貴實物,整理典型事跡近60萬字。

  不妨勾勒一下這組群像:沒有文化甚至不識字,對黨的理解非常樸素,卻一心向黨,真心信黨,盧翠秀今年85歲了還在擔任村支書;公心為民,村支書徐文高先後把當兵、招工、推薦上大學等機會全部讓給別人,儘管自己的5個子女也符合條件;用心實幹,“威望都是幹出來的”,是那個年代黨員們的寫照,也是群眾的高度評價;清心律己,嚴格自律,有的參加過多場戰役戰鬥,從不向政府伸手,從不給上級添麻煩。

  可能有人會説他們近乎“癡愚”,甚至“傻”。但正是這樣一群老黨員,用默默無聞的奉獻和堅守,鑄就了共産黨員的本色。這種“本色”,聚焦著理想信仰,體現著宗旨情懷,表達了本質堅守,順應了時代要求,作用於黨的事業的壯大發展,至今仍然閃爍著光輝,散發著清香,在最平凡中彰顯著強大力量。莒縣如今建起“老黨員紅色群落”展覽館,這片“紅色的晚霞”正在無數黨員幹部心中定格。

  這種本色追求,能促人回歸本源。這些老黨員能軍能民,能官能農,既有黨員素質也有平民氣質,既厚重又純真,沒有銅氣、只有土氣,沒有俗氣、只有正氣。這些寶貴品質滲入骨髓,與生命同在,不因環境變化而改變,不因生活貧困而移位,不因待遇降低而遺棄,不因年齡增長而淡化。以此為參照,黨員幹部不難回歸原點,校正人生航向和目標。

  城中易浮躁,鄉土易生純真品質和樸素情懷。莊子説:“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自然之美,在乎本色;人生之美,當如此乎?當下社會,人確實很難保持本色,不被繁冗、複雜、慾望和過度裝飾所左右。在這群老黨員身上,集中展示著某種人生況味和真諦:生活苦一點,容易反思幸福來之不易,積蓄力量;環境靜一點,容易清除浮躁、清醒堅守。

  不得不承認,這些年國家強盛了,生活改善了,一些黨員精神卻失落了、傾斜了、懈怠了。有的一度喪失信仰,迷失方向,脫離群眾,甚至變色變質。當前開展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反“四風”,接地氣,服務群眾,呼喚清風正氣,回歸樸素簡單,在某種程度上,不正是對黨員本色的“搶救”嗎?只是,這樣的“搶救”,還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更有賴每個黨員幹部堅持不懈的努力和追求。(劉成友)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