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等相關部門應及時介入,徹底查清遼寧的高考加分事件,追懲背後的腐敗。不能讓灰色權力進一步蠶食本就公信岌岌可危的高考加分制度。
遼寧本溪高考加分事件引發關注。新華社的調查顯示,當地有學校班主任向家長“兜售”辦證,“辦證方面,足球便宜,4萬多,游泳貴,7萬到8萬,給負責裁判和比賽程式的人。”同時河南漯河一中學加分人數佔到全省10%,也引發質疑。
在輿論一片質疑聲中,遼寧省教育廳、體育局、監察廳昨天下發通知,要求各學校組織擁有加分的高考體優生填寫《考生申報體優生加分資格誠信承諾書》或《考生自願放棄體優生加分資格申請書》,讓考生自證真偽。
這是一個很讓人不可思議的做法,加分如果存在弄虛作假,顯然不僅是學生個人的問題,背後可能涉及學校、加分管理部門等各方,所以必須由教育乃至司法部門介入調查,讓學生“自證清白”所為何來?
媒體已經報道了大量涉嫌腐敗的線索,當地理應跟蹤調查是否存在權錢交易等違法行為。如果花錢買證加分的事實無誤,這就是一個法治問題,而不是一個“自證清白”的道德誠信問題,必須嚴格按照司法程式調查,才能給其他考生和公眾一個公正的交代。
同樣詭異的是,據新華社報道,當地此前還組織了對87名加分考生的復檢,但這場復檢的時間、地點、參與人數、組織部門、測試標準,外界統統不知道。聯繫起來看,當地對加分事件的曖昧態度耐人尋味,不知道是在裝糊塗還是遮掩什麼。在媒體關注、輿論質疑的風口浪尖上,當地還能如此“神秘”地對待高考加分,此前加分的公信可見一斑。
平心而論,這些年來對高考加分的質疑很多,相關制度也一直在改進,如果完全按照制度加分,加分問題不會這麼引發人們的公平焦慮。關鍵的問題還是,灰色權力得不到規範,結果本是為了彌補公平缺陷的高考加分,反而進入了公平陷阱。
這一次遼寧加分事件被曝光,主要是因為當地家長的質疑和舉報。如果當地此前的操作公開透明,把所有高考生的加分資訊,在學校和家長中間公示,並提供對可能弄虛作假的舉報通道,根本就不會出現如今的局面。但反過來看,拒絕陽光的地方往往都是為了掩蓋灰色的腐敗。
要徹底杜絕加分腐敗現象,解決的大思路是對現有高校招生制度進行綜合改革,廢除高考總分錄取的模式,如果能給高校完全的自主招生權,那考生的才藝具體值多少分,高校自己會做評估。然而,這個大思路可能遠水救不了近火。現在可以做的,還是進一步讓高考加分透明化,對高考加分可能存在的腐敗零容忍。
當務之急,教育部等相關部門應及時介入,徹底查清遼寧、河南等地的高考加分事件,追懲背後的腐敗。不能讓灰色權力進一步蠶食本就公信岌岌可危的高考加分制度。(儲朝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