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別跟著國際舞臺的丑角轉

時間:2014-06-13 15:05   來源:中國青年報

  不敢看一些電視臺的節目和一些報紙的頭版,看一次就驚悚一次,那感覺好像明天就要發生戰爭了。嘉賓的言論那麼聳人聽聞,滿嘴“跑火車”,動輒“中日必有一戰”,“中日新戰爭一定是中國人洗刷恥辱的戰爭”。還有什麼“中越必有一戰”、“中美必有一戰”、“解放軍已做好對某作戰準備”。戰爭從這些媒體“嘴裏”説出來,仿佛兒戲一般。好像戰爭無關人命,而是電腦上防守反擊的電子遊戲。這種披著“極端好戰分子”外衣的商業民族主義雖不是主流,卻有不少網路擁躉。

  領導人當然不會被這種聲音所蠱惑,而會理性地看到中國發展所面臨的主要問題,清醒地意識到民族復興所需要的和平環境。然而,還是應該警惕這種“輕言戰爭”的狂熱聲音,防範這種聲音誤導輿論和干擾國家發展的大局,分中國改革的心。

  有些媒體動不動就把戰爭挂在嘴上,自詡“主戰派”,表面姿態很“強硬”,其實是在消費民族主義情緒,説到底還是一種弱國心態。這些人覺得,中國過去受過欺負,落後過挨打過,在很多戰爭中受過屈辱。現在闊了、強大了、崛起了,就可以揚眉吐氣秀秀肌肉了,有能力打贏戰爭了,讓那些過去侵略過中國的國家、敢挑戰中國的國家知道我們的厲害。

  其實,一個真正強大和成熟的國家,不是有能力去發動一場戰爭,而是有能力拒絕和避免自己國家陷入一場戰爭,有對戰爭説不、讓國家免於戰爭、讓國民免於戰爭傷害的資格。養兵千日,不是為了戰爭,而恰恰是為了沒有戰爭。就像核武器,使用的最高境界不是打擊,而是威懾,用來避免發生核戰爭。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中國絕不走“國強必霸”的道路,在事關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的重大原則問題上,我們不惹事,但也不怕事,堅決捍衛中國的正當合法權益。中國強大起來的標誌,就是有資格去説“我們不惹事,但也不怕事”。

  中國發展了這麼多年,取得的一大成果就是:終於有能力使國家和國民免於戰爭的威脅了,全民可以安心地搞經濟建設,凝聚一切力量把經濟搞上去。埋頭苦幹發展經濟,GDP超過了英國、德國、日本。中國30多年的改革開放之所以取得如此大的成就,有很多原因,但很關鍵的一大原因就是:遠離戰爭,和平穩定的環境,使國家獲得了發展的機會。而回望過去30多年這個動蕩的世界,那些陷入戰爭和內亂的國家,無一不是經濟停滯甚至退步,社會陷入混亂,經濟沒法發展,百姓生活艱難,國家和國民都大傷元氣。

  一些媒體在渲染著這樣的“戰爭情緒”:一提日本就上火,看到越南滋事就嚷嚷要“給點顏色”。其實,一個安倍,幾條越南破船,真不值得13億多的中國人這麼關注。中國人需要做的事太多了,不能在這些事兒上分心,並且動輒要為這些事去“不惜發動一場戰爭”。美國的亞洲戰略,就是要借這些事牽制中國,讓中國分心,將力量從發展經濟轉移到處理這些破事上。過去我們強調“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現在看來,這個道理至今仍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

  一個大國,需要有發展的定力,而不是被別人設置的議題牽著鼻子走。

  日本政客一拜鬼,越南一挑事,美國哪個政客説句啥話,咱們某些媒體立刻被激怒,這實在是太把他們當回事了。他們就是想激怒中國,讓中國分心。也是通過刺激中國極端的民族主義情緒,來製造“中國崛起威脅鄰國”的妖魔化形象。中國憤青一嚷嚷“戰爭”,那邊日本右翼和美國政客就會興奮地以此為據:看吧,中國崛起對鄰國對亞洲對世界極其不安全吧。所以,輕言戰爭者其實正中安倍之流的奸計。

  中國媒體應有這樣的共識:和平環境來之不易,經濟建設需要和平安定的環境。那些整天嚷嚷戰爭的,號稱“誰敢欺負中國,用導彈揍丫的”,表面上“愛國”很強硬,其實不過是衚同串子的作風、街頭混混的邏輯、智商餘額不足的表現。真讓他上戰場,可能立刻就尿褲子了。嚷嚷戰爭的人,都是沒有經歷過戰爭的網路嘴炮黨,經歷過戰爭,目睹過戰爭殘酷的人,絕不會輕言戰爭。(曹林)

編輯:李傑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