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泡尿引發的“口水戰”

時間:2014-04-23 10:52   來源:新京報

  日前,網上流傳一個短片,一對內地夫妻在香港街頭讓小孩在路邊小便,引來一名香港男子不滿,舉機拍攝,引發雙方推撞衝突。有人指責當街小便行為的不文明,也有人替這對年輕夫婦辯解説這是“出於無奈”,還有人認為內地遊客在香港不文明行為被放大鏡檢視,是一種歧視,乃至上綱上線到內地與香港的爭端。

  等一等再“上綱上線”

  爭論的本質不在於幼童當街小便本身,而在於香港與內地民眾在行為方式與思維方式上的隔閡,以及不同立場的人抓住一切機會借題發揮,將隔閡加以炒作與消費,從而宣揚自己褊狹的理念。

  內地遊客與香港市民就公共場所行為方式問題産生衝突,已非新鮮事。因此,當最近這起“內地夫妻帶孩子香港街頭小便引發港人拍照譴責”事件在微博上開始發酵時,很多人便預料到了“沸沸颺颺”的這一刻會比以往更快地到來。

  仔細觀察一下各方的討論,也實在無甚稀奇,大多是在跟風、站隊,並熱衷於將此事界定為“素質的差異”、“文明的衝突”以及“人性的缺失”。有趣的是,我嘗試對事件本身的全過程和重要細節進行還原,卻發現無法做到,原因是無論媒體的報道,還是意見領袖的評論,乃至現場網友對事件的還原,均頗有語焉不詳,乃至互相矛盾之處。

  不妨這麼説:事情發生了,也帶來了衝突,但事情的原委究竟如何?千里之外的你我均不得而知,因為我們接觸到的,都是故事的不同版本,而非真實的故事本身。有人強調孩子的母親打了路人耳光,有人聲稱旁觀者拍攝了孩童的私處……生活不過羅生門,在這個觀點基於立場而非事實本身的時代裏,尤其如此。

  讓我們先把尚且含混的事實放一放,退一步想:這個事件在框架或母題上,究竟是一個什麼情況呢?一個生活不能自理的孩子,在街邊小便,縱然是人之常情,但孩子的監護人仍需為此承擔相應的責任;旁觀者若有不滿,自可言語批評,這是人家的言論自由。到此,事件就算完結,似乎沒有什麼上升的必要和空間。

  當街小便自然不雅,可放在任何一個公認文明的國家裏,似乎也可歸入“人之常情”。若有歐美醉漢在香港街頭嘔吐,恐怕不會有人上綱上線,扣上素質、文明乃至人性的帽子。因此,爭論的本質不在於幼童當街小便本身,而在於香港與內地民眾在行為方式與思維方式上的隔閡,以及不同立場的人抓住一切機會借題發揮,將隔閡加以炒作與消費,從而宣揚自己褊狹的理念。

  香港是前殖民地,無論制度還是價值觀上,均長期受英國影響;而兩地社會發展程度不均,亦使得內地民眾比起香港民眾來,更加複雜、差異大。這些是隔閡的根源,是短期內難以改變的事實,更是彼此諒解的前提。常識告訴我們,人不會無緣無故在繁華鬧市中小便,而肆意拍攝兒童隱私也絕非大多數路人的興趣癖好。一切衝突的發生均事出有因,在“原因”不明的情況下,貿然“抓住一點,不及其餘”,實在有違文明社會的基本準則。面對此類事件,新聞媒體與網路意見領袖尤其應當珍惜羽毛,切勿打著“批評”的旗號行黨同伐異之事。

  説穿了,還是要有耐心,要等一等,等到過程被厘清、細節被敲定,再去上綱上線。到那個時候,人們自然會發現這個“綱”和這個“線”已然不重要,如何消除誤解、解決問題、避免傷及無辜,才是當務之急。而這些瑣碎的東西,才是很多人整日挂在嘴邊卻從未真正理解的那三個概念:素質、文明與人性。 □常江(中國人民大學教師)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