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説,咬得菜根,則百事可做。如今,在社會上做事,無論是為官也好,還是擔任一方職務,聽得批評,總也是一項“基本功”。但這批評,如何去聽,學問還是很大。
平時接觸,不少人對於批評,已不像從前,“耳根子”那麼地受不住。但往往最後會露一手“柔性的殺手锏”:你批評得不算錯,但到底怎麼做,你倒説説看?這就像小説家對於批評家反問一聲:你倒寫寫看。
“只説不”的批評,到底要得,要不得呢?有些人認為,這樣的批評太容易了,“説不”誰不會呢?小孩子不是最喜歡説“不”嗎?不,不,甚至還要來個“就是不”;有些人認為,這樣的批評不大負責任,你説我這條路走得不對,那總要給我指一條可行的新路出來才成,否則你讓我怎麼辦?舉足不前的話,不是又要被你批評一頓嗎?還有些人更是做起了“心理分析”,用上了“無意識”或“集體無意識”,認為“説不”讓人顯得深刻、超前、不入俗套,搶得“潛在的制高點”,像“端起碗來吃肉、放下碗來罵人”之類的行為,進也有進、退也有退,讓人更感覺“安全”。
這樣説來,“只説不”的批評,是不是要不得呢?暫且慢一點下結論。當然,説你不對,同時又説得出“對的到底是怎樣”,這樣的否定性與肯定性合二而一的批評,肯定是最為理想,但實際上卻是很少,要做到,很難的。大多數的情況下,我們會感覺“總有點不對勁兒”,其實我們可以“不這樣過,不這樣做”,但是到底該怎麼過、該怎麼做,又一時説不出來,更何況切切實實地邁出第一步腳步呢?哪有那樣容易?
“只説不”,這個“只”字,當然不理想。但是這個“不”字,卻可能是一線未來之光,它至少可以讓我們不一味地盲目樂觀,以為一切真理在手;也可以讓我們好好地動一動腦筋,把現有的狀況好好打量一下,看看有沒有重新調整佈置一下的餘地。即使一切都好,也少不了這個“不”字,只有依靠不斷地質疑,真理才能永遠充滿彈性,富有頑強的生命力。
“只説不”的批評,看上去差一口氣,但還是要得!(李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