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叔”又火了。李培根卸任華中科技大學校長,他在3月31日發表的離任演説中,共留有19處“遺憾”,輿論認為,能以大學校長身份説出這種“遺憾”,敢於揭示這種“遺憾”,是對於知識分子擔當與人文情懷的詮釋。(《長沙晚報》4月2日)
這一充滿“遺憾”與反思的離任演講,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它讓“根叔”的形象更加動人,也會促使更多人思考如何改變導致遺憾的原因。筆者進一步猜想,接下來其他大學校長在離任時,是不是也會借鑒“根叔”此次演講的風格,談任期“遺憾”,指出大學教育、管理的問題,向師生們致歉?
眾所週知,“根叔”之所以被輿論廣為關注,是因其在2010年畢業典禮上十分接地氣,用了諸多網路潮語進行激情演講,此後,在全國範圍的高校內,颳起了一陣“根叔式”演講的旋風,對大學校長稱“哥”道“叔”,也成一時風尚。
很多人認為“根叔”的演講拋棄了官話、套話,為校園帶來了清新之風,讓校長顯得更可愛、更親民,因此大家樂於見到這種風格的演講。但是,校長們演講風格的改變,與大學精神的回歸,大學去行政化的改革,還不是一回事。觀察大學的轉變,必須分析其內部治理結構和運作機制,而不能只看校領導的表態。
大家會發現,大學的官味,很難因演講中少了官話而減少,大學的功利化,也很難因校長質疑功利化而稍減,就連“根叔”也承認,“這個校園裏還是多了一些官氣,少了一些學氣”。一些大學校長批評自己正在做的,批評之後卻不願改或無力改變,這樣的事實讓人們逐漸意識到,既要關注校長們所説,更要關注他們的行為,弄清楚為何“説好”容易但“做好”艱難。
我相信,“根叔”的離任演講表達了發自內心的遺憾,在那樣一個新老交替的嚴肅場合,他沒有遵循官場套路表達各種感謝,也沒有顧及宣佈人事任免的領導們的感受,而把自己真誠的反思和歉意和盤托出,這無疑需要勇氣和擔當,值得尊敬。
但是,我們又不得不注意另一個問題:很多校長清楚大學的問題(在各種場合主動談到,鞭辟入裏),但在辦學中卻難有建樹(不願或者無力推動教育改革),而在離任後又對此表達遺憾(展示自己的內心不安和良知),這種糾結的狀態,實際上展現了校長們面臨的困境。
在目前的環境中,以言和行歸類校長,大致可分為兩類,一是官話+傳統辦學(佔大多數),二是拋棄官話+傳統辦學,而真正的銳意改革者少。第二類校長的辦學行為雖然難有根本性的改觀,但因為敢説,已屬難得。
毫無疑問,今天的大學面臨的主要問題、校長們的主要遺憾,來源於體制。管辦評一體化的教育管理體制,限制了大學辦學自主權,使大學嚴重行政化與功利化。但是,如果把所有問題都推給體制,而把一些校長的不作為、亂作為也歸到體制頭上,則不應該。
其實,在今天的教育體制中,學校的主要領導憑藉智慧、勇氣和努力。也是有作為空間的,一是消除不該在自己身上發生的教育問題,努力做職業化的校長,包括不打招呼、不動用職權干涉招生;實行學校民主決策,不搞一言堂或拉幫結派;實行利益回避,不搞權力通吃。二是在學校辦學中,堅決反對弄虛作假、形式主義,包括迎接上級評估、檢查時的弄虛作假,以及申請課題、項目時的跑要和公關。對這些不正之風,學校主動或被迫迎合只會加劇其程度,只有鼓起勇氣站出來反對,才能防止其蔓延。三是依法治校,杜絕侵犯學生權益、教師權益的行為,同時用法律武器捍衛法律賦予學校的權利,而不是有法不敢依。
校長和教授群體其實是推進整體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尤其是校領導,只有在任上積極作為,負重前行,才能減少離任時的遺憾。但一些校長和教授們嚴重的自我體制化,加重了我國大學教育的頑疾,如今,已鮮見校長、教授對學術道德的墮落、學術尊嚴的喪失感到內心不安了。以“根叔”的影響和地位,他能在離任時邁出這一步,就顯得難能可貴。(熊丙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