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辭“資深教授”為何難被批准

時間:2014-04-02 11:00   來源:中國青年報

  華中師範大學原校長、著名歷史學家章開沅經過3年4次請辭“資深教授”,校方終於同意了他的申請。由於國內在人文社科領域沒有設立院士頭銜,很多高校的資深教授、終身教授,可享受院士待遇。現年88歲的章開沅毅然告別了這一學術榮譽稱號和所有待遇,包括每年10萬元的津貼。他説:“我是既得利益者,內心很不安。”(《中國青年報》3月31日)

  3年4次請辭“資深教授”方獲校方批准,人們不禁要問:當上“資深教授”的章開沅,為什麼會身不由己?

  眾所週知,在我國無論是院士還是“資深教授”,其頭銜已經不再局限于學術成就,既事關他們個人的利益,也與所在單位、所在地區的利益密切相關。正因為如此,一旦當上院士或者資深教授,事實上就是終身制。

  章開沅請辭“資深教授”被譽為“自我革命”,輿論普遍給予了高度評價,稱讚此行為是高風亮節。院士、資深教授頭銜意味著學術高度,意味著話語權,意味著政治待遇和生活待遇。在這樣的背景下,有多少人願意放棄為之奮鬥了大半輩子才得到的院士、資深教授頭銜呢?

  對於章開沅們的工作單位和地區而言,院士、資深教授也是一種展示實力和形象的名片,是獲得各種項目的寶貴資源。去年11月,年屆八十的中國工程院院士沈國舫也有一個請辭舉動。然而,當沈老向工作了一輩子的北京林業大學表達退休的意思後,被學校斷然拒絕。校黨委書記和校長對沈老道出肺腑之言:你怎麼能退休呢,你是我們學校的旗幟,還要靠你説話呢。在中部某省會城市,去年出臺了獎勵政策,出一個工程院院士,獎勵其所在公司1000萬元發展基金。

  如此看來,院士和資深教授的“崇高地位”,又似乎與尊重知識、尊重人才關係不大,它更與利益和形象有關。在某些領導看來,有無院士事關政績,事關城市和大學形象,請辭行為無疑會使單位和地區利益、形象受損。

  有研究表明,27歲到37歲是科學家最富創造力的年齡。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愛迪生的很多發明都是在這一年齡段完成的。我國的院士年齡普遍偏高,去年新當選的兩院院士平均年齡達55歲。更嚴重的是,很多人當上院士之日,就是遠離學術研究之日,很多精力要用於社交活動。

  破除院士終身制,讓章開沅們不再被利益“綁架”,必須有制度設計。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改革院士遴選和管理體制,優化學科佈局,提高中青年人才比例,實行院士退休和退出制度。”這一決定,對於激發整個國家的創新活力,無疑有著深遠的意義。(張衛斌)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