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暖炕申遺的新聞發佈有幾天了,有人憤怒,有人調侃,有人鄙之。文化部方面日前也回應稱:“不會按韓國節奏走”。
國人的心態挺好玩。一邊是追著“星星”賞韓流,大讚韓國文化,美女恨不得嫁給都教授;一邊面對韓國式申遺,嗤之以鼻,大有一種“泱泱大國,天朝上邦”的文化優越感。
有媒體刊發了這樣一則新聞標題,“韓國擬將暖炕申遺:常州人笑了,湯婆子及腳爐也可申遺”。為啥呢?這篇報道還援引當地民俗專家的話説:“如果暖炕都能申請非遺,那我們能申請非遺的就太多了”。
的確,以中國之地大物博,歷史悠久,可申遺的項目還排著長隊呢。近年來,這已不是韓國申遺的話題第一次刺痛國人神經。從端午祭、韓醫,直至活字印刷術,一次次風波讓國人大跌眼鏡。但很少有人冷靜分析韓國為什麼要做?大多數國人對韓國的認識,還停留在“精緻的韓劇”、“好吃的泡菜”、“厲害的整容術”這些簡單的符號上。
筆者曾訪問過一次韓國,對處於工業化後期的韓國迸發出的文化勃勃生機印象深刻。稍加留意,你就會發現從傳統的工藝品、服裝、到傳統的茶藝、陶藝再到傳統的禮儀與家庭秩序,是如此地深入到韓國人的日常生活,韓國人把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協調得如此和諧。
更難能可貴的是,韓國人自覺地不斷挖掘民族文化,為民族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文化新創意。首爾市有一家著名的文化創意機構,叫“想像工匠”。這個機構推崇的一句口號令人嘆服:“用文化也能賺錢,用文化也能自食其力。”
筆者訪問韓國時是夏天,接待我們的韓方志願者是一位男士。有一天,太陽很大,此君整整齊齊地穿著韓服,任額頭冒汗,他連一個紐扣也不解。我很好奇,請翻譯問問原因,得到的回答是,“我想把韓國服飾文化最美的一面展示給大家。”
此舉令我肅然起敬。儘管對韓國文化的了解只是匆忙的一瞥,卻感覺韓國人的民族文化自覺深入人心。韓國人如此珍視傳統文化,不得不令人深思。反觀我們自己,“非遺”卻正在以驚人的速度消失。有報道稱:在南京,5年來,已有180個老地名從南京的地圖上消失。跳五猖、方山大鼓、棲霞龍舞、金陵折扇等288個“非遺”已消失三分之一。放眼華夏,多少非遺項目瀕危,又有多少非遺項目都已到了人老藝衰甚至人亡藝絕、後繼無人的地步?
非物質文化遺産不是用來裝點門面和炫耀的。韓國暖炕申遺並非問題的關鍵,重要的是申遺背後所傳遞的民族文化意識。説實話,很多人真正珍視的不是我們的民族文化及其保護,而是申遺成功後可能帶來的種種好處。對於那些本該珍惜的文化遺産視而不見,直至有一天,那些非遺項目一一在我們的眼前消失,才知道什麼叫“沒了”。(張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