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12月12日至13日在北京舉行。會議提出,城鎮建設,要實事求是確定城市定位,科學規劃和務實行動,避免走彎路;要依託現有山水脈絡等獨特風光,讓城市融入大自然,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這句源自中央文件中的文藝表達,無疑是這次城鎮化工作會議中一個重要亮點。近年來,快速的城鎮化節奏,已經讓很多人失去了鄉愁,“回不去的故鄉”恰恰成為很多人的共同“鄉愁”。這種文藝表達,看似溫情脈脈,實質上又尖銳指出了過去城鎮化,摧毀“鄉愁”的弊端。
以往的城鎮化發展之所以埋葬了鄉愁,主要在於等級化的城市管理體制和以權力意志為中心的發展模式,不僅製造了“污染加劇,城市規劃不持續,功能分區紊亂,擁堵”等大城市病,更在於,它是建立在鄉村與城市,小城市與大城市之間的對立,和靠資源過度聚集來拉動城市發展的模式之上,背離了普惠式的城市發展方向。
所謂新型城鎮化,最重要的是要跳出以往那種片面靠權力意志推動和高資源投入的城鎮化思路。它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城市硬體設施提升、土地面積擴充先於人的城市化;二是,城市發展不等於大拆大建。報告提出,全面放開建制鎮和小城市落戶限制,一方面,它是公共服務均等化的一個重要條件;另一方面,以制度改革為先,打破以往城鎮化對於“人”的城市化的限制,這與以往的投資優先,而不注重公共服務的城市發展思路,反差鮮明。
以中小城市為重點和主導的新一輪城鎮化,區別與以往的大城市發展思路,在具體落實上,仍需觀念上的顛覆與變革。正如報告所提出的,實事求是確定城市的定位。這種定位,需要建立在“讓人生活更美好”的基礎上,挖掘地方資源,以地方的自然條件,資源稟賦為參考,確立城市的發展方向和城市規模,而不是反過來以權力意志打造城市版圖。此外,探索城鎮發展與鄉村發展的連帶性和互補性,也是必不可少的發展路徑。總之,以中小城市為主導的城鎮化,就不應該是片面追求高樓大廈、一味攤大餅,而應該是以公共服務為先導,構建宜居的城市風貌和城鄉發展格局。
那麼,城鎮規劃的延續性從哪來?這裡除了要打破以權力為主導的城市發展模式,更要注重發揮市場的基礎性資源配置作用。因為,較之於行政力量的偶然性,市場塑造城市的力量要穩定得多。這方面,要求政府要從直接配置資源的參與者,轉身為以政策體制改革為主的投融資環境創造者。從宏觀角度來看,繼續釋放制度紅利對於城鎮化發展的供給,亦必不可少。如戶籍制度,土地制度,以及城市管理體制和中央與地方事權制度的改革,等等。
一千個城鎮應該有一千個不同的城鎮化發展模式。但能夠安放鄉愁的城鎮化,必然是城市與農村不再是二元對立,小城市不再是大城市的附庸,以人為本的城鎮化。(朱昌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