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否突破利益藩籬決定改革成敗

時間:2013-11-15 13:42   來源:經濟參考報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要求,到2020年,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上取得決定性成果,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2020年距現在還有七個年頭。時間緊,任務重,矛盾多,阻力大。矛盾和阻力突出表現在調整利益關係的困難和複雜,既涉及對存量利益“奶酪”的觸動,又涉及對增量利益“蛋糕”的切分。其中,能否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將牽動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局,甚至關乎改革的成敗。

  改革開放35年來,我國經濟社會文化各方面都取得舉世公認的偉大成就。但由於改革不徹底,很多領域的配套改革未能及時跟上,於是,在利益博弈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一些阻礙市場化繼續深入的利益集團。在經濟運作中,其影響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行政審批。一些政府部門利用手中的權力,創造出五花八門的審批名目,設租尋租。企業要投資上項目,不得不把大量資源用在獲取行政審批的努力上,導致交易成本上升,運作效率下降,腐敗孳生蔓延。

  二是行業壟斷。一些部門和企業,利用行政權力設置“門坎”或“玻璃天花板”,獨享高額壟斷利益,阻礙其他社會資本進入。

  三是地方保護。一些地方政府為保護本地企業,畫地為牢,人為分割市場,限制商品和要素的自由流通。

  利益固化的藩籬危害極大,它分割市場,扭曲價格,抑制競爭,破壞市場公平公正原則,使經濟喪失活力,使企業迷失方向。

  由此可見,若要全面深化改革,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當務之急,就是要打破利益固化的藩籬。由於利益藩籬以權力為後盾,以利益為訴求,因而具有相當的頑固性和抵抗力。因此,必須以高度的政治勇氣和智慧來突破阻力,推進改革。誠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説:“要敢於啃硬骨頭,敢於涉險灘,既勇於衝破思想觀念的障礙,又勇於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

  如果説,構成利益藩籬的關鍵是權力,那麼,突破利益藩籬的最好辦法,就是約束權力,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

  黨的十八大以來,新一屆領導集體正以“壯士斷腕”的魄力,著手破除利益固化的藩籬,僅今年以來就分批取消了300多項行政審批事項。

  十八屆三中全會更是明確提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顯然,這裡説的市場在配置資源中的“決定性作用”,是相對於行政力量配置資源而言的。誰主誰次界定分明。那麼政府怎麼“更好發揮作用”呢?答案也很明確:宏觀調控,監督管理,提供公共服務。這無疑在對權力的約束上又大大前進了一步。

  利益調整是最深刻的革命,必然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反對和阻撓,甚至可能遇到“假裝改革”或“三心二意的改革”。因此,在這場新的革命中,既要攻堅克難,一往無前,也要有週密的制度化設計和安排,惟其如此,才能穩紮穩打,步步為營,直至抵達勝利的彼岸。 (杜躍進 王迎暉)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