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聯邦議院選舉投票初步結果顯示,默克爾領導的聯盟黨獲得約41.5%的選票,成為此次選舉的最大贏家。這樣的結果沒有讓太多人感到意外,包括德國媒體在內的大多數歐洲媒體選前預測都認為,默克爾勝出幾率最大。
與近年來不少西方國家的大選相比,德國此次選舉更關注自己家裏的“煩瑣事情”,引起一些辯論的話題也大多是內部事務,像敘利亞問題這樣容易吸引眼球的外部話題並沒有過多提及。再加上默克爾本人表現出的冷靜沉穩,很多喜歡炒作的看客感到乏味。《紐約時報》的一篇評論文章甚至用了這樣一個標題:“謹慎的默克爾是不是太無趣了?”
大選不是表演,但在某些西方國家確實演變成了政治劇。大選臨近,兩黨或多黨為爭奪選票,激烈對抗,不顧實際地競相靠抬高承諾來取悅選民。大選過後,執政黨受過高承諾牽制,不敢或不能有所作為,成為“選票的羔羊”,致使執政力大幅下降。與類似的鬧劇相比,德國大選因缺少“噱頭”令看客失望,不啻是德國民眾的幸事。英國《金融時報》如此評論:德國選戰十足的瑣碎性可以佐證該國的成功,只有安全而繁榮的國家才有心思就生活中如此瑣碎的事情展開政治辯論。
德國人也許缺乏競選時的表演激情,但德國人不缺少實幹精神。德國選民的務實與內向表明,他們知道自己需要什麼樣的政治家。
歐債危機爆發以來,作為歐洲最大的經濟體,德國經濟形勢穩定,財政狀況穩固,失業率處於歷史低位。與此同時,德國還保持了走和平道路國家的良好形象。這些都是此次大選結果的重要支撐。《華盛頓郵報》分析認為,在凝聚社會共識方面,德國走到了一些歐洲國家的前面。
德國一幅競選海報令人印象深刻,海報上除了默克爾的雙手之外什麼都沒有。這幅海報傳遞的資訊很簡單:德國民眾期待著政府的強大執政力,渴望沿著正確的方向穩步前行。
德國選舉的大幕已經落下,但輿論界的分析仍在繼續。柏林自由大學政治社會學教授奧斯卡 尼德邁爾強調務實執政風格的重要性,認可將政治看作是如何解決實際問題。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評述道:一個領導人的治理能力比打動聽眾的能力更重要。
類似的思考有其現實針對性。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西方國家數次大選表明,如何避免使政治成為空頭支票的遊戲、通過真抓實幹提升政府的行動力,是不少麻煩纏身的西方國家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政治家的領導力和政府的執政力,不可能靠漂亮的言辭和不著邊際的許諾來換取。只有沉下心扎紮實實做事,才能真正贏得民眾的信任。(鐘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