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原中秋節本義需在根源上“動刀”

時間:2013-09-22 14:36   來源:羊城晚報

  今天是農曆八月十五,我國傳統的中秋節。在時令,它是秋天的腰;在天象,月亮比其他時間顯得更圓;在農村,它是收穫的季節。在傳統上,似乎看不出它有更多的特別之處。

  但在當今中國,中秋節有一個特別之處,它不在時令,不在天象,更不在“秋收”,而在大城市的路上,尤其是在權力聚集地的城市道路上——越是靠近中秋節,這些城市的道路就越擁堵。在進城的路上,蠕動著挂著外地車牌的汽車;快遞業務員穿梭于辦公樓與小區之間;連許多單位的傳達室,也被大箱小包所堵塞……

  “中秋時節禮紛紛,路上行車欲斷魂。”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中秋節已經變成“送禮節”,同時也變成“堵車節”了。

  昨天,《人民日報》刊登報道説,一家知名企業的2013年中秋客戶關係維護計劃顯示,今年送禮範圍不減反增,在北京、上海、廣州、南京、成都5個區域,總計人數360人,其中僅某一個機構部門就需要送出280多份禮物。“禮單”分5個檔次,以董事長、集團等不同名義贈送給部門領導的價值也不同:有的送兩瓶紅酒和知名品牌的高端手機一部,有的送手機一部,有的送價值3000元至5000元不等的消費卡,有的送會所的會員卡,最低檔的送價值158元、298元不等的月餅或其他産品。

  這是中央出臺“八項規定”、下發節日公款送禮禁令後迎來的首個中秋,在送禮方面,應該是十分節制了。如果沒有這些禁令,可以想像,在中秋節,在某些城市某些路段,送禮大軍將會把這些城市和路段圍困,甚至把道路變成停車場。

  在古代,具有浪漫情懷的人把中秋節過成團圓、賞月、觀燈、吟詩的節日。為什麼這個節日被過成了“送禮節”?

  其實不僅是中秋節,在別的節日,同樣也被過成“送禮節”。連教師節這樣最該屬於精神層面的節日,也變成送禮比賽的日子,許多家長要為送什麼禮物而操心,生怕禮太輕而落在別人的後面,影響子女的學業。

  沒有人是天生愛送禮的,尤其是那些經濟狀況不佳的企業和個人,送禮是經濟負擔,也是精神折磨。但大家都在送,你就不得不送,否則可能面臨升遷、辦事等諸多難題。

  中國社會是人情社會,關係是重要的生産力。同樣一個人,同樣一件事,有沒有關係,關係好不好深不深,獲益的程度可以天差地別。這就需要時時刻刻保持和維護關係。要維護關係,就要請客送禮;要請客送禮,就要找一些“正當理由”,而中秋節就成為送禮的“正當理由”。

  對中秋節的起源,有人説是源於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動。“祭祀”是敬神、求神和祭拜祖先,是向神靈求福消災。現代人已大半不信神,而改信金錢和權力之神。如今的“中秋祭祀”,除了少數屬於禮尚往來的“拜友情”外,大多是拜“權力之神”。人們知道,一旦得到“權力之神”的青睞,自然就會得到“金錢之神”的眷顧。

  從表面上看,資源匱乏是關係顯靈的原因,但資源的分配可按規則或潛規則進行。如果是契約社會,那麼事情的辦與不辦,都該遵照契約的規則,就不需要請客送禮拉關係了;如果權力是民眾賦予並接受民眾的監督,那麼權力就會被囿限于服務於民眾的框架之內,也同樣不需要請客送禮攀關係。沒有契約,沒有制衡,不守規則,權力就可以恣意揮灑,人們就只能設法撬動權力杠桿來獲取正當或者不正當的利益了。

  節日本來應該是歡樂的日子,現在卻變成操辦與操心的日子,這是對節日意義的巨大背離。因此,要還原節日的本義和詩意,我們需要在根源上“動刀”。(何龍)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