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等媒體報道,針對心臟介入手術的“市場繁榮”景象,著名心血管專家胡大一指出:“一半的(心臟)支架都不靠譜兒。”據統計,2000年我國心臟介入手術數量為2萬例,2011年達到40.8萬例,增長了20倍。業內人士透露,目前我國每台心臟介入手術平均使用約1.6個支架,依此推算,2011年中國介入支架使用量超過65萬個。
相關手術數量激增,固然與心血管病人大幅增長有關,但更不可忽視的是背後的暴利驅動因素。據悉,安裝一個心臟支架,患者要支付比出廠價高數倍甚至數十倍的價錢。一個出廠價不過3000元的國産支架,到了醫院便成了2.7萬元。心臟支架的暴利程度相當驚人。
在如此暴利的驅動下,過度治療儼然成為難以避免的後果。報道稱,濟南某患者因心梗住院接受支架治療手術,竟被先後放入7個支架,“血管成了鋼鐵長城”。問題是,過度治療有時候就像吃保健品,吃多了雖無療效卻也死不了人;但有時候卻如一劑猛藥,不僅影響治療,還可能産生嚴重後果。
最近,人民日報高級記者淩志軍,根據自己的抗癌經歷寫作出版了一部《重生手記》。在這部書中,他轉述了一個令人震驚的數據:全國每年因癌症死亡的人數大約200萬,有80%的癌症患者在有意或被迫接受著超過疾病治療需要的過度治療。而在癌症化療中,倘若發生過度治療,很容易引起並發癥、增加患者病痛,導致治療失敗。雖然這個數據並不能證明對癌症的過度治療皆因暴利驅動所致,但這顯然是個無法回避的現實。
除了癌症、心臟病治療,在其他醫學領域也存在類似問題。別的不講,就説普通的發燒感冒吧。如今一上醫院,一旦查出點毛病,許多醫生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讓患者吊針,或者開抗生素藥物。這種不管病情程度的治療,既導致了抗生素濫用,也抬高了看病的成本。看個感冒發燒花幾百塊錢,已是稀鬆平常的事。大到癌症小到普通感冒,過度治療的功利身影隨處可見。
如何制定合宜的治療方案,理應聽從醫生專業判斷。但應當關注的是,對醫院的治療方案,患者是否有更多選擇餘地?或者説,對於那些純粹是為了逐利的過度治療,醫院和監管部門是否有專業上的制約措施?在醫患關係普遍緊張的今天,倘若不認真對待這一問題,過度治療就會成為引發醫患糾紛的一大隱患。在專業判斷與行業規範之間,應當有一個利益均衡機制,這樣才不會使醫生處方淪為醫院的暴利工具。
醫學治療關乎生命安全,焉能不慎?無論是對那些因判斷失誤導致的過度治療,還是對那些出於營利動機的過度治療,都必須加以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