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秋、國慶兩節的到來,許多城市開始進入全年“最堵周”,處處可見“停車場”。以北京為例,25日傍晚交通指數實現“三級跳”,達到創紀錄的9.6,要知道,交通擁堵指數達到8即進入嚴重擁堵的級別,指數達到9以後,市內道路基本就癱瘓了;昨天,有關部門表示將在晚高峰初期啟動三級上勤方案,並根據實時掌握的道路交通情況和車流量變化程度,逐步啟動不同級別的方案。
“不是正在送禮,就是正在去送禮的路上”。每逢傳統節日,國人“禮尚往來”的“優良傳統”展現得淋漓盡致。有的人每天一上班,裝好月餅就出門,上午一直送到晚上,刨去中午吃飯休息,送禮時間都超過了8小時。頂著巨大的交通壓力,穿梭在車水馬龍之中,甚至半路內急也要樂此不疲……要説為什麼要這樣,明眼人其實都清楚,近年有個流行的段子,某官員因為受賄被抓,當審訊人員問是誰送的禮時,他説不記得了,因為送禮的人太多,只記得誰沒送過。這裡面固然有誇大的成分,但是也能看到送禮之風盛行的影子。
有句話説得很有道理,生活在一個堵點特別低的城市,幸福可能就是從單位到家的距離。無需贅言,要改變這種“逢節必堵”的現象,首先就是要呼籲改變一下人們送禮的觀念,但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淡化這種習氣亦非一日之功。目前,除剎住送禮之風外,相關部門更需要反省改進當前的城市管理工作。現在有的城市堵點這麼低,這裡面難道不存在著城市規劃、道路設計、管理疏導等各方面的原因嗎?這就要求各級決策者,在平時就把“順暢交通”真正當作一個目標,當成自己民生政績單裏的一項,而不是只寫在規劃中、畫在圖紙上。不管是新加坡通過城市規劃治擁堵之本,還是韓國以經濟杠桿調整汽車數量,不管是法國巴黎致力於打造自行車城市,還是美國紐約努力實施智慧交通,這些經驗都值得借鑒,而不是跟在市民屁股後面一起埋怨。 (李光金)